湿盛发黄
阳明病,里虚误下,败其中气,阳不归根,肢体温热,客气上逆,不至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此膈下之阴与胸上之阳郁蒸而生败浊也。阳为阴格,升泄失敛,则头上汗出。宜栀子豉汤,吐其瘀浊(方在“太阳”)。瘀浊不吐,湿邪淫泆,是发黄之根也。
凡阳明病,面见赤色,便是阳郁,不能外发。以其胃气之虚,此宜发表,不可攻里,攻之阳败湿滋,必小便不利,发热而身黄也。阳衰湿旺,一得汗溺疏泄,则湿去而土燥。若汗尿不通,湿无去路,心中懊憹,败浊郁蒸,则身必发黄也。若被火熏,不得汗出,但头上微汗,而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盖发热汗出,则湿热消散,不能发黄。若但头上汗出,颈下全无,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缘瘀热在里,故作渴饮水。而汗尿不通,湿热莫泄,则身必发黄,宜茵陈蒿汤,泻热而除湿也。(方在“太阴”)。
若其脉迟者,阳虚阴盛,食不甘味,难以致饱,饱则水谷不消,微生躁烦,头眩腹满,小便不利,此欲作谷疸之象。谷疸者,伤水谷而发黄也。虽下之,腹满如故,不为之减,以其脉迟而阴盛也。

- 湿盛发黄《伤寒说意》
- 湿胜自汗《明医指掌》
- 湿盛则濡泻《中医词典》
- 湿胜则濡泻《中医名词词典》
- 湿食《凌临灵方》
- 湿胜阳微《中医词典》
- 湿水归肾囊《医门补要》
- 湿胜阳微《中医名词词典》
- 湿水候《诸病源候论》
- 湿伤脾阴《中医词典》
- 湿水肿《医宗金鉴》
- 湿伤脾阳《中医词典》
- 湿水肿《急救广生集》
- 湿疝《中医词典》
- 湿水肿《儿科萃精》
- 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温病正宗》
- 湿水肿《幼科心法要诀》
- 湿热证《儿科萃精》
- 湿嗽《傅青主男科》
- 湿热腰痛《金匮翼》
- 湿嗽《中医词典》
- 湿热腰痛《症因脉治》
- 湿嗽《儒门事亲》
- 湿热腰痛《明医指掌》
- 湿痰《中医名词词典》
- 湿热腰痛《中医词典》
- 湿痰《傅青主男科》
- 湿热牙痛《中医词典》
- 湿痰《中医词典》
- 湿热眩晕《中医词典》
- 湿痰《医宗金鉴》
《伤寒说意》
- 自叙
- 跋
- 卷首
- 卷一·太阳经
- 卷二·太阳经坏病
- 提纲 (卷二)
- 太阳坏病入阳明腑证
- 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少阴脏证
- 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 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 卷四·阳明经
- 卷五·阳明经虚证
- 卷六·少阳经
- 卷七·少阳经坏病
- 卷八·太阴经
- 卷九·少阴经
- 卷十·厥阴经
- 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 方剂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