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瘰疬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第七十《寒热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一上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掖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堤留于脉而不去也。
风成为寒热,寒热之变亦不胜数,乃至甚者为痈病也。今行脉中壅遏,遂为瘰疬鼠瘘也。堤,痈障。
平按:“掖”《灵枢》、《甲乙》作“腋”。“堤留于脉”《甲乙》作“稽于脉”,注云:“《灵枢》稽作堤”今本《灵枢》仍作“留”,无“堤”字。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于颈掖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寒热之气在肺等脏中,循脉而上,发于颈掖,不生于项。在脉中未在肌肉,言其浅也。为脓血者,外泄气多,故易去也。
平按:《甲乙》“上于”作“上出”;“脉中”作“胸中”;“而未内著”作“未著”二字。《灵枢》“上于”作“上出于”三字。注“易去”,袁刻误作“是去”。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
本,谓脏也。末,谓瘘处也。道,谓脏腑脉行所发穴路也。徐往来者,动针法也。
平按:“奈何”下,袁刻脱“岐伯曰”三字。
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疗之得愈分剂也。
黄帝曰:决其死生奈何?岐伯答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而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以下言死生候也。寒热已成,成在太阳,太阳为目上纲,其脉下见,令①太阳经溢入络中,甚者并入络中,下贯瞳子,瞳子是骨之精,为寒热伤甚,故一脉独贯,一岁死也。若为二三,气散不独,故二三岁死也。虽有赤脉,不贯瞳子,可得疗者,以未伤骨精故也。
①“令”,人卫本注曰:疑今之误。

- 寒热瘰疬《黄帝内经太素》
- 寒热瘰方一十一首《外台秘要》
- 寒热脉紧《伤寒说意》
- 寒热论《慎柔五书》
- 寒热脉紧证十三 阳明六十四《伤寒悬解》
- 寒热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寒热门《张氏医通》
- 寒热论《中藏经》
- 寒热门汤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寒热类伤寒证《伤寒九十论》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幼幼新书》
- 寒热厥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疟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厥后《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寒热篇《景岳全书》
- 寒热厥《黄帝内经太素》
- 寒热胜负《四圣悬枢》
- 寒热结实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食不消《幼幼新书》
- 寒热结实《幼幼新书》
- 寒热似疟《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寒热兼行之剂《金匮翼》
- 寒热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 寒热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舒肝篇《外经微言》
- 寒热怪病《奇方类编》
- 寒热顺逆《内经博议》
- 寒热腹痛《幼幼新书》
- 寒热死生《伤寒悬解》
- 寒热二厥《医学纲目》
- 寒热同形同病《读医随笔》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