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论第七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热而热者,阳盛也。发热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发热于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阴邪也;热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阳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阴中之阴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热之又热者生。金匮大要论云: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逆。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 寒热论《中藏经》
- 寒热类伤寒证《伤寒九十论》
- 寒热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寒热厥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论《慎柔五书》
- 寒热厥后《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寒热瘰方一十一首《外台秘要》
- 寒热厥《黄帝内经太素》
- 寒热瘰疬《黄帝内经太素》
- 寒热结实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脉紧《伤寒说意》
- 寒热结实《幼幼新书》
- 寒热脉紧证十三 阳明六十四《伤寒悬解》
- 寒热兼行之剂《金匮翼》
- 寒热门《张氏医通》
- 寒热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门汤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寒热怪病《奇方类编》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幼幼新书》
- 寒热腹痛《幼幼新书》
- 寒热疟候《诸病源候论》
- 寒热二厥《医学纲目》
- 寒热篇《景岳全书》
- 寒热错杂《中医词典》
- 寒热胜负《四圣悬枢》
- 寒热错杂《中医名词词典》
- 寒热食不消《幼幼新书》
- 寒热不食羸瘦《幼幼新书》
- 寒热似疟《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寒热补泻兼用辩《侣山堂类辩》
- 寒热手法《子午流注说难》
《中藏经》
- 华佗·东汉
- 简介
- 序
- 卷上
-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生成论第三
- 阳厥论第四
- 阴厥论第五
- 阴阳否格论第六
- 寒热论第七
- 虚实大要论第八
- 上下不宁论第九
- 脉要论第十
-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 生死要论第十三
-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 劳伤论第十九
- 传尸论第二十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 卷中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论痹第三十三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论骨痹第三十八
-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卷下
-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 附录一·序
- 附录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