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

《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书籍目录

这类“痴呆”大都是伴随意识障碍而出现的暂时性脑机能障碍,并非真正的智能缺损,它常突然发生,也可突然消失,一般维持时间较短。表现智能缺损的程度不如痴呆严重,且智能障碍不一致,如患者对简单问题不能正确回答,但对复杂的问题反而可正确回答。多系强烈的精神创伤而产生。其智能障碍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处理,在短期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病因】

1.癔病性假性痴呆:癔症及反应性精神障碍多出现此种现象。

2.刚塞尔综合征:多见于拘禁性精神障碍及癔症。

3.童样痴呆:多见于癔症。

【临床表现】

其实为意识改变而非真正的智能缺损,通常在精神因素下突然产生,“痴呆”亦可突然消失。智能缺损似乎特别严重,对简单问题也不能正常回答,能理解问题的性质,但回答荒谬,给人故意做作的印象,对各种问题的回答往往接近于正确答案,近似而不准确,有时患者精神活动回到童年时代,带有明显的稚气。

【机理】

有人认为良好的感觉与运动机能、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的储备等,都是智力的预备条件或基础,而这些必须在意识清晰下,即在大脑网状结构维持皮层张力的背景上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一部分人在精神因素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的意识障碍,也即抑制了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而皮层下出现脱抑制。若大脑皮层的抑制间皮质下部位扩张,可产生深部抑制状态,这就使其感知觉迟钝,感觉阈值增高,注意难于集中,思维迟缓,记忆力差,情感淡漠,定向力差等症状。

【鉴别诊断】

(一)癔症 ;患者可有癔症性假痴呆,童样痴呆及Ganser综合征,临床特征为患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发生的类似痴呆的状态,记忆力丧失,回答错误,连日常生活诸如穿衣着裤也是错误百出,即给人以智能有严重损害的印象,或表现言语和举止象个稚气十足的幼儿,见人则称呼“叔叔”、“伯伯”、“阿姨”。或表现在回答问题时给予近似回答,如“人有三只脚”、“2+2=5”之类,提示患者是知道正确的回答的,这种情况维持时间较短,经治疗或精神因素去除后症状很快消失。

(二)反应性精神障碍 患者在遭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后立即发病,表现有明显的意识障碍与狭窄,不能正确感知周围事物,对时间、地点或人物定向发生障碍,理解困难,同时常伴有表情迷惑与注意力的涣散,言语凌乱,不连贯,使人难以理解,其精神症状的内容多与精神因素引起的情绪体验有一定的联系,当精神因素解除后症状很快消失。

(三)拘禁反应 又称监狱精神病。患者在拘禁情况下,表现回答问题的方式及其行为具有荒谬特征,给人以严重痴呆的印象,例如患者答不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不知有几只手、几个手指,分不清早和晚、左和右、白天黑夜。有时叫错或叫不出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反应迟钝,动作不灵活,表情呆板,但当拘禁情况解除后,患者一切表现正常。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书籍目录
  1. 假性痴呆《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 假苔《中医词典》
  3. 假性肥大《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4. 假胎《中医词典》
  5. 假性梗阻《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6. 假苏散《医学心悟》
  7. 假性近视《眼科学》
  8. 假苏《滇南本草》
  9. 假性痛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0. 假苏《本草乘雅半偈》
  11. 假性斜视《眼科学》
  12. 假苏《名医别录》
  13. 假阳性及其处理《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4. 假苏《证类本草》
  15. 假者反之《中医词典》
  16. 假苏《本草衍义》
  17. 假治法《石室秘录》
  18. 假苏《吴普本草》
  19. 《圣济总录》
  20. 假苏《新修本草》
  21. 《中医词典》
  22. 假苏《本草经集注》
  23. 《幼幼新书》
  24. 假苏《本草纲目》
  25. 《续名医类案》
  26. 假苏《神农本草经》
  27. 《续名医类案》
  28. 假神《常见病自测》
  29. 《医述》
  30. 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事项《预防医学》
  31. 《临证指南医案》

《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