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蛔

《伤寒指掌》书籍目录

胃气虚寒 素有内寒之人.复感寒邪.当温中散寒.若大发其汗.胃中谷气化汗外达.则胃气转馁.蛔失谷气以养.则不安而上逆.仲景云.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也.故凡伤寒吐蛔.虽有大热.忌用寒凉.乃大凶之兆.急用理中汤甘草.加椒梅主之.

盖蛔闻甘而起.遇酸而伏.见苦则安也.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以上述古)

邵评∶中阳虚而受寒.宜温中散寒为治.反大汗之.则胃阳益伤.不能化谷气以养蛔.则蛔上逆.而从口出也.盖阳虚而有寒邪.复发汗以伤其阳.则胃阳虚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汤法温之.

肝邪犯胃 按吐蛔.仲景列于厥阴篇内.则为肝邪犯胃可知.凡伤寒如见寒热.

干呕.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浊沫.或吐酸苦黄绿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属厥阴乘犯阳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连、桂枝乌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吴萸、(盐水炒)黄芩茯苓之类.如泄肝和胃不效.乃胃中虚空若谷.客气逆犯上冲.须镇逆安胃.宜人参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乌梅肉川楝子之类.

邵评∶厥阴属肝木.为至阴之经.阴极则阳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传入厥阴.深沉之至邪.每挟木火内燔.势必顺阳明而犯胃.伤耗阴津胃液.而见症如此.治宜泄厥阴以安阳明为法.

邪陷厥阴 伤寒暑湿温热之邪.上阻气分.则身热耳聋.入于营分.则舌绛神昏.

治法当清解心营肺卫.如连翘淡竹叶滑石粉川贝母天竺黄、鲜菖蒲、炒竹茹绿豆皮之类.以清上焦.若身热不解.口渴胸痞.耳聋干呕.吐蛔拒纳.此暑湿内蒸.其邪渐结厥阴之界.乃险症也.宜川连、半夏枳实、菖蒲、茯苓、黄芩干姜.苦辛以开内结.

邵评∶温热暑湿之邪.从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气分.或渐入营.与伤寒见症不同.

治法亦异.当宗河间三焦立法.分心营肺卫论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入里.可以治同伤寒.故治温暑与伤寒.始异而终同也.惟药味宜轻清.宣泄上焦.涤痰化热.

邪结气分 如吐蛔与饮.脘闷口渴.舌苔白中带黄.此湿热结于气分.胃中不和而蛔逆也.宜二陈加干姜、川连.(以上参叶案)

邵评∶此痰饮挟湿热.结于阳明气分.胃热气逆.而蛔上出.胃有痰热.则舌苔白中带黄.邪内结.则脘闷.用二陈以化痰.姜连以开痞达邪.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指掌》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指掌》书籍目录
  1. 吐蛔《伤寒指掌》
  2. 吐蛔《也是山人医案》
  3. 吐蛔《伤寒指掌》
  4. 吐蛔《广瘟疫论》
  5. 吐蛔《伤寒括要》
  6. 吐蛔《叶天士医案精华》
  7. 吐蛔虫《医学纲目》
  8. 吐蛔《古今医彻》
  9. 吐蛔虫《麻科活人全书》
  10. 吐蛔《医学心悟》
  11. 吐蛔痧《中医词典》
  12. 吐蛔《卫生宝鉴》
  13. 吐蛔泻蛔痧《痧胀玉衡》
  14. 吐蛔《临证指南医案》
  15. 吐解《儿科萃精》
  16. 吐蛔《续名医类案》
  17. 吐咳血《医述》
  18. 吐蛔《中医词典》
  19. 吐利《伤寒说意》
  20. 吐蛔《景岳全书》
  21. 吐利《中医词典》
  22. 吐候《诸病源候论》
  23. 吐利《医学纲目》
  24. 吐后作吐证八 太阳七十八《伤寒悬解》
  25. 吐利《医学纲目》
  26. 吐后生烦证七 太阳七十七《伤寒悬解》
  27. 吐利《幼幼新书》
  28. 吐后烦吐《伤寒说意》
  29. 吐利《证治准绳·幼科》
  30. 吐黑水《中医词典》
  31. 吐利《证治准绳·杂病》

《伤寒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