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蛔

《古今医彻》书籍目录

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勿犯寒凉.则蛔厥之用温中也必矣.及阅仲景乌梅丸乌梅为君.人参附子细辛桂枝蜀椒当归为佐.而柏皮之外.又加黄连.乃倍干姜.岂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法乎.乃余见一妇.烦热呕酸.脉数吐蛔.欲投茱制黄连姜汁炒栀方可.奈医者执用温药.随饮随毙.益信仲景乌梅丸黄连.早已开示后学一大法门.而习俗罕究也.又治二妇.食伤胀满不堪.蛔窜十余不止.气口脉有力.竟投枳朴等.温中内消而愈.盖失饥与伤饱.又不可执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宜无.宜少不宜多湿.热甚.蛔虫滋长.发胃脘痛.吐出则少愈.若胃败吐蛔.色黑且腐.并成族来者.在不治例.

理中汤

人参 白术(土炒) 干姜(炮各一钱) 甘草(八分) 乌梅肉(二个) 川椒(十粒)

水煎.

乌梅丸 治蛔厥

乌梅(七十五个) 人参 附子(炮) 柏皮 桂枝 细辛(各一两五钱)干姜(二两五钱炮) 黄连(四两) 蜀椒 当归(各一两)

十味各捣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饭熟捣梅成泥和匀诸药.蜜丸梧子大.米饮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枳实汤 治胸满.右关脉有力.吐蛔不止.

枳实(麸炒) 紫浓朴(姜制) 广皮(各一钱) 山楂(一钱半) 柴胡(七分) 莱菔子(炒研一钱)

炒熟砂仁末五分.生姜一片.水煎.

清中汤 治脉数.呕酸黄水.烦躁吐蛔.

山栀(炒) 半夏(各一钱) 黄连(七分) 茯苓 广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钱.川椒十粒.生姜一片.水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医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医彻》书籍目录
  1. 吐蛔《古今医彻》
  2. 吐蛔《医学心悟》
  3. 吐蛔《叶天士医案精华》
  4. 吐蛔《卫生宝鉴》
  5. 吐蛔《广瘟疫论》
  6. 吐蛔《临证指南医案》
  7. 吐蛔《也是山人医案》
  8. 吐蛔《续名医类案》
  9. 吐蛔《伤寒指掌》
  10. 吐蛔《中医词典》
  11. 吐蛔《伤寒指掌》
  12. 吐蛔《景岳全书》
  13. 吐蛔《伤寒括要》
  14. 吐候《诸病源候论》
  15. 吐蛔虫《医学纲目》
  16. 吐后作吐证八 太阳七十八《伤寒悬解》
  17. 吐蛔虫《麻科活人全书》
  18. 吐后生烦证七 太阳七十七《伤寒悬解》
  19. 吐蛔痧《中医词典》
  20. 吐后烦吐《伤寒说意》
  21. 吐蛔泻蛔痧《痧胀玉衡》
  22. 吐黑水《中医词典》
  23. 吐解《儿科萃精》
  24. 吐汗下该尽治法论《叶选医衡》
  25. 吐咳血《医述》
  26. 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内外伤辨》
  27. 吐利《伤寒说意》
  28. 吐法二百八十六法《针灸神书》
  29. 吐利《中医词典》
  30. 吐法大意《疡医大全》
  31. 吐利《医学纲目》

《古今医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