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
温热在里不能散.蓄积脾中成此患.头面有汗至颈还.渴饮水浆曾莫闲.茵陈五苓汤最奇.渗湿除黄功有赞.瘀血之症亦相类.大便必黑此其异.下焦有热或加狂.桃仁须加入承气.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胃之色也.此即伤寒瘀热、发黄之症.瘀热即阳黄也.经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则不发黄.若但头汗.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痰热在里.必发黄.宜以茵陈蒿汤主之.如初起发者.则以茵陈五苓散主之.亦有太阳瘀热在里发黄者.此亦为阳黄.宜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若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亦宜茵陈蒿汤主之.若身黄发热者.则热外出而不内入矣.宜以栀子柏皮汤主之.亦有寒湿发黄者.身熏黄而色暗.此为阴黄.宜茵陈附子汤主之.亦有瘀血发黄者.小便利.大便黑.此蓄血症也.宜桃仁承气汤及犀角地黄汤主之.大抵伤寒发黄.与杂症不同.宜参症治之.经曰.中湿与发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茵陈蒿汤用大黄.浓煎去疸善殴黄.栀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为良.桃仁承气五般奇.甘草硝黄并桂枝.血症发黄瘀内结.狂言妄语总相宜.渗湿汤中苍白术.陈皮泽泻猪苓茯.浓朴香砂甘草同.灯心姜引水煎服.犀角地黄芍药汤.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汤毒皆堪治.或益柴苓总伐肝.

- 发黄《伤寒捷诀》
- 发黄《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发黄《疫疹一得》
- 发黄《伤寒说意》
- 发黄《医宗金鉴》
- 发黄《景岳全书》
- 发黄《幼幼新书》
- 发黄《中医名词词典》
- 发黄《医述》
- 发洪《中医词典》
- 发黄《证治准绳·幼科》
- 发核《续名医类案》
- 发黄《医学摘粹》
- 发汗亡阳证九 少阴十《伤寒悬解》
- 发黄《医学心悟》
- 发汗亡津证二 太阳五十七《伤寒悬解》
- 发黄《伤寒大白》
- 发汗丸《备急千金要方》
- 发黄《松峰说疫》
- 发汗吐下解后病脉证治三条《伤寒贯珠集》
- 发黄《松峰说疫》
- 发汗吐下后杂病证《伤寒总病论》
- 发黄《伤寒六书》
- 发汗吐下后七十三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发黄《伤寒六书》
- 发汗吐下后病状《千金翼方》
- 发黄《丹溪手镜》
- 发汗吐下后《备急千金要方》
- 发黄《校注医醇剩义》
- 发汗汤《备急千金要方》
- 发黄《古今医彻》
《伤寒捷诀》
- 作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总论
- 伤寒总诀治法
- 太阳经伤寒
- 太阳经伤风
- 阳明经分在经在腑
- 阳明经经病
- 阳明经腑病
- 少阳经主中宜和解
- 三阴经分传经直中
- 太阴经传经热症
- 太阴经直中寒症
- 少阴经传热症
- 少阴经直中寒症
- 厥阴经传经热症
- 厥阴经直中寒症
- 结胸
- 血结胸
- 痞气
- 下厥上竭
- 亡阳
- 肠垢溏
- 发黄
- 发狂
- 发斑
- 筋惕肉
- 风温
- 湿温
- 风湿
- 中湿
- 温病热病
- 阳毒
- 阴毒
- 发汗
- 战振栗
- 合病
- 并病
- 谵语
- 郑声
- 呕吐
- 干呕
- 火邪惊狂
- 蛔厥
- 狐惑
- 刚痉柔痉
- 霍乱
- 寒热往来
- 发喘
- 咳嗽
- 吐血
- 衄血
- 单伏双伏
- 阴阳易
- 咳逆
- 心动悸
- 两感伤寒
- 百合
- 懊(读恼古字通用)
- 奔豚动气
- 脏结
- 除中
- 螈
- 怫郁
- 劳复食复
- 过经不解
- 温疟
- 渴症
- 漱水不欲咽
- 背恶寒
- 恶寒
- 汗后恶寒
- 阳经发热
- 阴经发热
- 下后有热
- 头痛
- 咽痛
- 胁痛
- 腹满痛
- 燥咽干
- 循衣摸床
- 烦躁
- 昼夜偏剧
- 多眠
- 不得眠
- 小便不利
- 小便自利
- 大便不利
- 阴症
- 阳症
- 表症
- 里症
- 阴厥
- 阳厥
- 阴症似阳
- 阳症似阴
- 妇人伤寒
- 妇人热入血室
- 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 伤寒有四症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