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
发黄者,湿热交并,民多病瘅者,单阳而无阴也。太阴脾土,湿热所蒸,色见于外,必发黄。
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伤寒发黄,热势已极,且与蓄血大抵相类。但小便不利,大便实者,为发黄,轻则五苓散,重则茵陈汤。小便不利,大便黑者,为蓄血,轻则犀角地黄汤,重则桃仁承气汤。湿家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如熏黄,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小便自利,无黄者,术附汤;身烦疼者,麻黄汤加苍术。若夫形如烟煤,摇头直视,环口黎黑,举体发黄者,此皆真脏绝也。
- 发黄《伤寒六书》
- 发黄《松峰说疫》
- 发黄《伤寒六书》
- 发黄《松峰说疫》
- 发黄《丹溪手镜》
- 发黄《伤寒大白》
- 发黄《校注医醇剩义》
- 发黄《医学心悟》
- 发黄《古今医彻》
- 发黄《医学摘粹》
- 发黄《医效秘传》
- 发黄《证治准绳·幼科》
- 发黄《温疫论》
- 发黄《医述》
- 发黄《伤寒明理论》
- 发黄《幼幼新书》
- 发黄《广瘟疫论》
- 发黄《医宗金鉴》
- 发黄《伤寒直格》
- 发黄《疫疹一得》
- 发黄《伤寒心法要诀》
- 发黄《伤寒捷诀》
- 发黄《伤寒指掌》
- 发黄《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发黄《伤寒括要》
- 发黄《伤寒说意》
- 发黄(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发黄《景岳全书》
- 发黄(述古)《伤寒指掌》
- 发黄《中医名词词典》
- 发黄:第二十五茵陈蒿汤调五苓散《河间伤寒心要》
《伤寒六书》
- 作者:陶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伤寒琐言序
- 明理续论序
- 刻陶节《伤寒六书》序
- 伤寒琐言卷之一
- 辩张仲景伤寒论
- 治伤寒用药大略
- 伤寒言证不言病
- 厥分寒热辩
- 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
- 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辩
- 结胸解
- 伤寒寒热论
- 论伤寒少阴病发热而反用药不同
- 论伤寒两感
- 伤寒合病并病论
- 伤寒变温热病论
- 温病辩
- 杂病诸病方法(前引)
- 阴证
- 伤暑
- 急下急温
- 诸方
- 伤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 伤寒总论
- 伤寒秘要脉证指法(与琐言大略同)
- 论浮脉形法主病
- 论中脉形状指法主病
- 论沉脉形状指法主病
- 辩脉虽浮亦有可下者脉虽沉亦有可汗者
- 论风伤卫气寒伤荣血辩
- 用药寒温辩
- 正伤寒及温暑暴寒劳力感冒时疫治各不同论
- 两感伤寒误治论(与琐言同)
- 伤寒合病并病论
- 伤寒少阴证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为反用药不同论
- 伤寒阴阳寒热二厥辩
- 伤寒结胸痞满辩(详见琐言中)
- 伤寒伏阴脉大论用药之误
- 伤寒伏脉辩
- 伤寒言证不言病论(详见琐言中)
- 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论(详见琐言中)
- 急下急温论(与琐言互看)
- 伤寒标本论
- 治伤寒看证法则
- 伤寒表里见证治例活法
- 三阴无传经论
- 发热
- 头痛
- 项强
- 恶寒
- 恶风
- 背恶寒
- 寒热
- 潮热
- 似疟
- 无汗
- 自汗
- 头汗
- 手足汗
- 盗汗
- 烦热
- 烦躁
- 懊
- 身体痛
- 拘急
- 咳嗽
- 喘
- 气逆
- 短气
- 口干
- 渴
- 胸胁满
- 结胸
- 痞
- 腹满
- 腹痛
- 小腹满
- 呕吐
- 干呕
- 哕
- 咳逆
- 下利
- 热入血室
- 四逆
- 不大便
- 谵语
- 郑声
- 小便不通
- 小便难
- 小便自利
- 舌苔
- 脏结
- 咽痛
- 头眩
- 鼻衄
- 吐血
- 心悸
- 发黄
- 发斑
- 发狂
- 肉筋惕
- 怫郁
- 瘥后昏沉
- 劳复食复
- 动气
- 伤寒霍乱
- 不仁
- 阴阳易
- 不眠
- 多眠
- 狐惑
- 百合
- 蛔厥
- 伤风见寒伤寒见风
- 伤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 杀车槌法卷之三
- 伤寒一提金卷之四
-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卷之五
- 伤寒
- 伤寒标本论治
- 论伤寒正治逆治反攻寒热辩
- 论伤寒用药法则
- 伤寒统论受病之由
- 伤寒无阴证辩
- 论伤寒难拘日数辩
- 伤寒阳厥阴厥辩
- 看伤寒识证内外须知
- 论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误
- 论伤寒六经变正法
- 论伤寒见证识病法
- 论伤寒有证见之必死法
- 论妇人伤寒与男子不同治法
- 论妊妇伤寒又与前证有易法
- 论产后伤寒与胎前有别法
-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