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别异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篇。
黄帝曰:经脉十二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毋所隐故见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十二经脉及诸络脉:其不见者,谓十一经也;其可见者,谓足太阴经,上行至于踝上,以其皮薄故见也;诸余络脉,皆见者也。
平按:“足太阴”下,《甲乙经》有“脉”字。“内踝”《灵枢》、《甲乙经》均作“外踝”,正统本《甲乙经》作“内踝”。查阴脉行内,阳脉行外,足太阴为阴脉,应行内踝。再检本书“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杨注云:“十二经脉,皆行筋肉骨间;唯此足太阴经,上于内踝薄肉之处,脉得见者也。”与此处正相发明。作“外踝”者,恐误。
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也,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六阳络中:手阳明络,肺腑之络也;手少阳络,三焦之络也。手阳明大肠之经,起大指、次指之间,即大指、次指及中指内间,手阳明络起也。手少阳经,直小指、次指间,即小指、次指及中指外间,手少阳脉起也。故二脉络起五指间也。
平按:“少阳”《甲乙经》作“少阴”。注“手少阳”,“手”字袁刻脱。
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也。
酒是熟谷之液,入胃先行皮肤,故卫气盛。卫气注入脉中故平,营气满也。营气满于
所入之经,则所入经,脉络大盛动也。
平按:“故卫气已平”《甲乙经》作“则卫气以平”。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
十二经脉有卒然动者,皆是营卫之气将邪气入此脉中,故此脉动也。本末,即是此经本末也。络脉将邪入于卫气,卫气将邪入于此脉本末之中,留而不出,故为动也。酒即邪也。
不动则热,
若邪在脉中,盛而不动,则当邪居处,蒸而热也。
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病。
当邪居处,热邪盛也,必为坚鞕。若寒邪盛多,脉陷肉空,与平人不同。以此候之,知十二经中何经之病。
平按:“病”《灵枢》、《甲乙经》作“动也”二字。注“必为坚鞕”,“鞕”字右旁有“五孟反”三字小注,袁刻作“必为坚,坚,孟鞭反”,与原钞不合。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耶?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不见,若候其虚实,当诊寸口可知之也。络脉横居,五色可见,即目观之,以知虚实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
细子,谦称也。经脉诊气口可知虚实,犹未明其络脉见之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而道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大节,谓四肢十二大节等也。凡络脉之行,至大节间止,缘于络道出节至外,入于皮中,与余络合,见于皮。绝,止也。
平按:自“雷公曰”至“黄帝曰”,《甲乙经》无此十三字。“而道”《灵枢》、《甲乙经》作“道而”。
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毋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
此言疗络所在也。结,谓聚也。邪客于络,有血聚年,可刺去之。虽无聚处,观于络脉血盛之处,即有邪居,可刺去之,恐其邪气停留,发主痹病也。
平按:“诸刺”,道藏本《灵枢》作“刺诸”。《甲乙经》“虽毋结”作“虽无血结”。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络亦赤;鱼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热;
此言诊络虚实法也。络色有三,青、赤、黑也。但青有寒,但赤有热,但黑有痹,三色具者即有寒热也。色之候者,青、赤二色候胃中也。皆候鱼络胃者,手阳明脉与太阴合,太阴之脉循胃口至鱼,故候太阴之络,知胃寒热。胃中有痹,亦可候鱼,若邪客处久留成痹,即便诊之。
平按:《甲乙经》“胃中寒”作“胃中有寒”。“鱼络亦赤”《灵枢》作“鱼际络赤”,《甲乙经》作“则鱼际之络赤”。“鱼黑者”《灵枢》、《甲乙经》均作“其暴黑者”。“寒热”下,《灵枢》有“气也”二字。
其青而短小者,少气也。
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气少也。
平按:《灵枢》无“而小”二字。
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
此言刺络脉法也。寒热,胃中寒热也,以胃气故青赤,络脉血乃多者也。欲为多日刺之,故间日取,得平乃止也。
其小而短者少气,甚泻之则悗,悗甚则仆、不得言,悗则急坐之。
阴络小而短者,则阴气少,故甚泻□踣倒;坐而屈之即脉满,故醒而能言也。亦可阴阳络皆短小,即二气俱少,泻之仆也。仆,踣也。
平按:两“甚”字,原钞本均作“其”,谨依《灵枢》、《甲乙经》作“甚”。“悗”《灵枢》、《甲乙经》均作“闷”。注“踣”上,原缺一字,袁刻作“则”。

- 经络别异《黄帝内经太素》
- 经络辩证《中医诊断学》
- 经络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 经络(一)《类经图翼》
- 经络病证《伤寒直格》
- 经络(骨、筋、爪、皮、肌、肉、腠理、窍)《医述》
- 经络次序《类经图翼》
- 经络(二)《类经图翼》
- 经络次序《脉诀汇辨》
- 经络《外科选要》
- 经络次序《金针秘传》
- 经络《诊宗三昧》
- 经络大略《外科大成》
- 经络《医学三字经》
-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针灸学》
- 经络《内经知要》
- 经络的概念《中医基础理论》
- 经络《类经》
- 经络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 经络《中医基础理论》
-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针灸学》
- 经络《中医词典》
- 经络的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经络《气功外气疗法》
-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针灸学》
- 经络《中医名词词典》
- 经络分所属六十二法《针灸神书》
- 经论总抄《明医指掌》
- 经络感传现象《中医词典》
- 经论转胞之证《女科经纶》
- 经络经穴玻璃人《中医词典》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