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厥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二。
黄帝曰:有病喜怒者,此病安在?[平按:《素问》、《甲乙》“喜怒”作“怒狂”;“在”作“生”,新校正云:“《太素》怒狂作善怒。”]岐伯曰:生于阳。问曰:阳何以使人狂?答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喜怒,病名阳厥。[平按:“喜怒”《素问》、《甲乙》作“善怒”。]问曰:何以知之?答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而动大疾①,此其候也?
足阳明人迎脉常动。有病名阳厥,以阳气暴有折损不通,故狂而喜怒,以其太阳、少阳不动而大疾,以为候也。
平按:《甲乙》“巨阳”作“太阳”。《素问》、《甲乙》“不动”下重“不动”二字。注“有病”,袁刻作“有疾”;“不动而大疾”,袁刻“动”误作“通”。
①“大疾”,萧本原作“太疾”。今据仁和寺本改。注同。
问曰:治之奈何?答曰:衰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之食即已。使之服之,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长气,椎铁落自下气疾。
衰其食者,少食也。谷气热,故推入腹内,阴中长盛阳,所以憎于狂病。故夺于情少食,令服生铁落,病则愈矣。生铁落,铁浆也。
平按:“衰其食”《素问》作“夺其食”,新校正云:“《甲乙经》夺作衰,《太素》同。”“落”《素问》作“洛”。“夫生长气,椎铁落”《素问》、《甲乙》作“夫生铁落者”。又按:“生长气,椎铁”五字颇费解,当必有误,原钞如是,故仍之。

- 阳厥《黄帝内经太素》
- 阳绝《中医词典》
- 阳厥《圣济总录》
- 阳绝《中医名词词典》
- 阳厥《中医词典》
- 阳剧似阴阴剧似阳辩《侣山堂类辩》
- 阳厥《伤寒捷诀》
- 阳疽《中医词典》
- 阳厥《药症忌宜》
- 阳痉《中医词典》
- 阳厥大惊发狂痫《针灸甲乙经》
- 阳精《中医词典》
- 阳厥论《中藏经》
- 阳经分经腑《医述》
- 阳厥怒狂《类经》
- 阳经分经腑《疡医大全》
- 阳厥怒狂《灵素节注类编》
- 阳经发热《伤寒捷诀》
- 阳厥似阴厥《医学心悟》
- 阳经《中医词典》
- 阳厥阴厥辨《伤寒括要》
- 阳筋《中医词典》
- 阳炼法《苏沈良方》
- 阳结证《伤寒九十论》
- 阳陵《中医词典》
- 阳结阴结《医学读书记》
- 阳陵泉《针灸大成》
- 阳结《中医词典》
- 阳陵泉《气功外气疗法》
- 阳结《中医名词词典》
- 阳陵泉《中医词典》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