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痈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第六十八《上膈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气为上鬲,上鬲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鬲,下鬲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晬,子内反。鬲,痈也。气之在于上管,痈而不通,食入还即吐出;虫之在于下管,食晬时而出,虫去下虚,聚为痈,故须问也。
平按:《灵枢》“鬲”作“膈”;“上鬲”二字不重。《甲乙》“入”上无“饮”字。
岐伯曰:喜怒不适,饮食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即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守于下管则下管充廓,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①,虫上食则下管虚,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②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则沉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虫痈之病,所由有三:一因喜怒伤神,不得和适;二因纵欲,饮食不节;三因随情寒温,不以时受。此三因中随有一种乖和,则寒邪汁下流于肠中,令肠内虫寒,聚满下管,致使卫气不得有营,邪气居之。又因于食,虫亦上食,下管遂虚,邪气积以成痈。其痈若在管内,其痛则深;若管外,其痛则浮,当痈皮热,以为候也。
平按:《甲乙》“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作“留”;“流于肠中即虫寒”作“留而虫寒”;“管”作“脘”;“则下管充郭,卫气不营”作“守下脘则胃肠充郭,胃气不营”。《灵枢》“则下管充郭”作“则肠胃充郭”;“虚则邪气胜之”作“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甲乙》“胜”下无“之”字,有“胜则”二字。《灵枢》“则沉”二字作“即”。
①“食”,萧本误作“痈”。今据仁和寺本改。
②“痈”,萧本误作“食”。今据仁和寺本改。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
以手轻按痈上以候其气,取知痈气所行有三:一欲知其痈气之盛衰,二欲知其痈之浅深,三欲知其刺处之要,故按之以视也。
平按:《甲乙》无“微”字。
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遂而刺之,毋过三行,
候其痈傍气之来处,先渐浅刺,后以益深者,欲导气令行也。还,复也。如此更复刺,不得过于三行也。
平按:“遂”《灵枢》、《甲乙》作“还”,据本注亦应作“还”,当系传写之误。
察其沉浮,以为深浅,
沉浮,浅深也,察痈之浅深以行针也。
平按:《甲乙》作“浅深”。
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
寒汁邪气聚以为痈,故痈塞也。令①刺已熨之令热入中者,以寒,温使其日有内热,寒去痈溃也。
①“令”,人卫本注曰:疑“今”之误。
以参伍禁,以除其内,
亦可含于豕膏,无冷食,三日其病已矣。参伍,揣量也。
平按:《甲乙》作“互以参禁”,《灵枢》作“伍以参禁”。
恬惔无为,乃能行气,
夫情有所②在则气有所并,气有所并则不能营卫,故忘情恬惔无为,则气将自营也。
平按:《灵枢》、《甲乙》“惔”作“澹”,袁刻作“淡”。
②“有所”,萧本原作“所有”。今据仁和寺本改。
后以酸苦,化谷乃下。
酸为少阳,苦为太阳,此二味为温,故食之化谷也。
平按:《灵枢》“酸”作“咸”。《甲乙》此句作“后服酸苦,化谷乃下鬲矣。”

- 虫痈《黄帝内经太素》
- 虫药总考《医方考》
- 虫鱼部《千金翼方》
- 虫咬伤《急救广生集》
- 虫鱼部《景岳全书》
- 虫咬皮炎《中医外科学》
- 虫鱼部《幼幼新书》
- 虫咬皮炎《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虫鱼部《秘传眼科龙木论》
- 虫咬皮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虫鱼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虫牙痛《中医词典》
- 虫鱼上部《备急千金要方》
- 虫牙《奇方类编》
- 虫鱼上部《新修本草》
- 虫心痛《奇效简便良方》
- 虫鱼上部《证类本草》
- 虫心痛《奇效简便良方》
- 虫鱼上部《普济方·针灸》
- 虫心痛《中医词典》
- 虫鱼下部《新修本草》
- 虫心痛《圣济总录》
- 虫鱼下部《证类本草》
- 虫痫《中医词典》
- 虫鱼下部《普济方·针灸》
- 虫物入口《卫生易简方》
- 虫鱼中部《备急千金要方》
- 虫丸《冯氏锦囊秘录》
- 虫鱼中部《新修本草》
- 虫吐《幼科心法要诀》
- 虫鱼中部《证类本草》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