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后取足”,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四《厥病篇》,又见《甲乙》卷十二第五。自“聋而不痛”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甲乙》同上。
耳聋无闻,取耳中;
耳中,听宫、角孙等穴也。
耳鸣,取耳前动脉;
耳前动脉,和窌、听会等穴也。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擿抵,耳无闻也。
耳痛者有二:有脓,有干擿①抵。无所闻者,不可刺也;而有闻声者,可刺。擿,当狄反。抵,乃井反。
平按:擿抵《灵枢》作“耵聍”二字,《甲乙》亦作“擿抵”,注云:“一本作耵聍。”
①“擿”,萧本误作“摘”。今据仁和寺本改。
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手少阳至小指、次指,即关冲穴。足少阳至足小指次指,即窍阴穴也。其脉皆入耳中,故二俱取之也。
平按:《甲乙》“小指”作“少指”,无“次指”二字,注云:“《太素》作小指、次指。”
耳鸣,取手足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手之中指,手心主脉,《明堂》不疗于耳。足之中指,十二经脉并皆不上。今手足中指皆疗耳鸣,今刺之者,未详,或可络至缪刺也。
平按:“手足中指”《灵枢》、《甲乙》作“手中指”。
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手阳明。
足少阳正经入耳,手阳明络脉入耳。足少阳主骨益耳,故取之也。手阳明主气益耳,故痛取之也。
平按:《灵枢》两“痛”字下均有“者”字。

- 耳聋《黄帝内经太素》
- 耳流脓《奇效简便良方》
- 耳聋《中医名词词典》
- 耳流脓《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耳聋《千金翼方》
- 耳烂有脓秘方《华佗神方》
- 耳聋《圣济总录》
- 耳烂门主方《疡医大全》
- 耳聋《自我调养巧治病》
- 耳烂《中医词典》
- 耳聋《孙真人海上方》
- 耳廓与耳穴《中医刺灸》
- 耳聋《孙真人海上方》
- 耳廓外伤《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聋《中医词典》
- 耳廓外伤《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耳聋《新修本草》
- 耳廓软骨膜炎《耳鼻咽喉外科学》
- 耳聋《杂病治例》
- 耳廓软骨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耳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耳廓假性囊肿《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耳聋《医学纲目》
- 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耳聋《医学纲目》
- 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作用和共鸣腔作用《生理学》
- 耳聋《幼幼新书》
- 耳廓的结构《减肥新法与技巧》
- 耳聋《医述》
- 耳廓表面解剖名称《减肥新法与技巧》
- 耳聋《医述》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