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四第十四《汤液醪醴论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醪,汁泽①酒。醴,宿酒也。此并拟以去病,为之奈何也?
平按:《素问》无“岐伯曰”三字。
①“泽”,人卫本注曰:疑滓之误,《说文》:醪,汁滓酒也。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曰:此得之天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
稻米得天之和气,又高下得所,故完。稻薪收伐得时,所以坚实,用饮以为醪醴,可以疗病者也。
平按:“曰:此得”上,《素问》有“帝曰:何以然?岐伯”七字。“之天之和”《素问》作“天地之和”;“至坚”下有“也”字。
黄帝问于岐伯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曰:上古圣人作为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
伏羲以上,名曰上古;伏羲以下,名曰中古;黄帝之时,称曰当今。上古之时,呼吸与四时合气,不为②嗜欲乱神,不为忧患伤性,精神不越,志意不散,营卫行通,腠理致密,神清性明,邪气不入,虽作汤液醪醴,以为备拟,不为服用者也。
平按:“黄帝问于岐伯曰”《素问》作“帝曰”;“何也”下,《素问》有“岐伯”二字;“上古”作“自古”;“作为”作“之作”。
②“为”萧本原作“违”。今据仁和寺本改。
中古之世,德稍衰也,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上古行于道德,建德既衰,下至伏羲,故曰稍衰也。帝王德衰,不能以神化物,使疵疠不起,嗜欲情生,腠理开发,邪气因入,以其病微,故服汤液醪醴。稍衰而犹纯,故因汤液而万病万全。
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不定皆全,故曰不必已也。
平按:《素问》“曰”上有“帝”字。
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也?
广前问意。问意曰:良药可以养性,毒药以疗病。黄帝不能致德,邪气入深,百姓疾甚,尽齐毒药以攻其内,鑱石针艾以疗其外,外则形弊,内则血气尽,而形不愈,其意何也。
平按:《素问》“曰”上有“岐伯”二字;“外”下有“也”字,及“帝曰”二字。
曰:神不使。何谓神不使?
人之神明有守,以营于身,即为有使也。
平按:“曰”上,《素问》有“岐伯”二字;“何谓”上有“帝曰”二字。
曰:针石者,道也。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也。
针石道者,行针石者须有道也。有道者神不驰越,志不异求,意不妄思,神清内使,虽有邪客,服之汤液醪醴万全也。
平按:《素问》“曰”上有“岐伯”二字;“越”作“不进”;“散”作“不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精神进,志意定,故病可愈。《太素》云: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与此正同。
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
今时五脏精坏,五神又去,营卫之气去而不还,故病不愈。
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故精气施坏,营涩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之所以不愈也。
以下释前精坏神去、营卫不行所由也。一则纵耳目于声色,乐而不穷;二则招忧患于悲怨,苦而不休。天之道也,乐将未毕,哀已继之。故精气施坏,营涩卫除,神明去身,所以虽疗不愈也。故无恒愚品,不可为医作巫,斯之谓也。
平按:“视”《素问》作“嗜”。“施”《素问》作“弛”。“营涩”《素问》作“营泣”。“病”下,《素问》无“之所以”三字。

- 知古今《黄帝内经太素》
- 知非子序《医林改错》
- 知官能《黄帝内经太素》
- 知防《理虚元鉴》
- 知觉障碍《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知方地《黄帝内经太素》
- 知节《理虚元鉴》
- 知聪《中医词典》
- 知母《神农本草经》
- 知病必先知症论《医学源流论》
- 知母《本草纲目》
- 知柏地黄汤证《临证实验录》
- 知母《雷公炮炙论》
- 知柏茶《茶饮保健》
- 知母《雷公炮制药性解》
- 知柏八味丸《医方论》
- 知母《千金翼方》
- 枝子《本草经集注》
- 知母《药笼小品》
- 枝枝人参汤《删补名医方论》
- 知母《长沙药解》
- 芝麻粥《食物疗法》
- 知母《中药炮制》
- 芝麻菜《滇南本草》
- 知母《本草经集注》
- 芝麻(又名胡麻、脂麻)《服食导饵》
- 知母《新修本草》
- 芝麻《得配本草》
- 知母《吴普本草》
- 芝麻《食物疗法》
- 知母《汤液本草》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