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相移

《黄帝内经太素》书籍目录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气”,见《素问》卷十第三十七《气厥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十。自“三阳急为瘕”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下篇。

肾移寒于脾,癕肿少气。

五脏病传,凡有五邪,谓虚、实、贼、微、正等。邪从后来名虚邪,从前来名实邪,从所不胜来名微邪,从胜处来名贼邪,邪从自起名曰正邪。肾移寒于脾,此从不胜来也。谓肾脏得寒,传与脾脏,致令脾气不行于身,故发为肿。寒伤谷,故为少气也。

平按:“脾”《素问》作“肝”,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肾移寒于脾,元起注云:肾伤于寒而传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则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误本,遂解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癕”《素问》、《甲乙》作“痈”,下同。注“病传”,袁刻作“内传”;“从胜处来”,袁刻作“从所胜来”。

脾移寒于肝,癕肿筋挛。

脾得寒气,传与肝脏,名曰微邪。以脾将寒气与肝,肝气壅遏不通,故为痈肿。肝以主筋,故肝病筋挛者也。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肝得寒气,传于心脏,名曰虚邪。肝将寒气与心,心得寒气,热盛神乱,故狂鬲也,心气不通也。

平按:《素问》“鬲”作“隔”。

心移寒①于肺,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得寒气,传与肺者,名曰贼邪。心将寒气与肺,肺得寒发热,肺焦为渴,名曰肺消。饮一升,溲一升,可疗;饮一升,溲二升,肺已伤甚,故死也。

平按:《素问》“肺消”二字重,《甲乙》作“为肺消,肺消者”。

①“移寒”,萧本原作“寒移”。今据仁和寺本改。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下坚,水气客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裹囊②,治主肺者。

肺得寒气,传与肾脏,名曰虚邪。肺将寒气与肾,肾得涌水,大肠盛水,裹于①腹中,如帛囊浆壶。以肺寒饮为病,故疗于肺也。

平按:“腹下坚”,《素问》“下”作“不”,《甲乙》作“按其腹不坚”,“则鸣”作“肠鸣”。“如裹囊”《甲乙》作“如囊裹浆”,《素问》作“如囊裹浆,水之病也”,无“治主肺者”四字。

②“囊”,萧本原作“壶”。查仁和寺本,此字下部略残,初看似“壶”,细辨则实为“囊”字,今改为“囊”字,与注文及“平按”合。

①“于”,萧本原作“如”。今据仁和寺本改。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脾受热气,传之与肝,名曰微邪。脾将热气与肝,肝血怒盛伤,为惊怖衄血也。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受热气,传之与心,名曰虚邪。肝将热气与心,心中有神,不受外邪,故令受邪即死也。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心受热气,传之与肺,名曰贼邪。心将热气与肺,肺得热气,膈热消饮多渴,故曰膈消也。

平按:“鬲”《甲乙》作“膈”。

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

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热,传与膀胱尿胞,尿脬得热,故为淋病尿血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靡。

隔,塞也。膀胱,水也。小肠,火也。是贼邪来乘,故小肠中塞,不得大便。热上冲,口中烂,名曰口靡。靡,烂也,亡②之反。

平按:《素问》“膈”作“鬲”;“靡”作“糜”,《甲乙》亦作“糜”。

②“亡”,萧本原作“止”。今据仁和寺本改。人卫本注:日抄本亦作“亡”。

肺移热于肾,传为素痉。

肺受热气,传之与肾,名曰虚邪。肺将热气与肾,肾得热气,名曰素痉之病。素痉,强直不能回转。

平按:“素痉”《素问》、《甲乙》作“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辟死,不可治。

肾受热气,传之与脾,名曰微邪。肾将热气与脾,脾主水谷,故脾得热气,令肠中水谷消竭,所以肠虚,辟疊不通而死。

平按:“辟”《素问》、《甲乙》作“澼”。又“肺移热于肾”两节,《素问》、《甲乙》在“胞移热于膀胱”上。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密疝为沉。

小肠得热,传与大肠,名曰贼邪。小肠将热气与大肠为病,名曰密疝。大肠得热,密涩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

平按:“密疝”《素问》、《甲乙》作“虙瘕”,王注谓:“虙与伏同,血涩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故云为虙瘕为沉也。”与杨注异。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胃之食亦。

大肠得热,传与胃者,名曰虚邪。大肠将热与胃,胃得热气,实盛消食,故喜饥多食。以其热盛,食于于胃,不作肌肉,故瘦。亦,义当“易”也,言胃中热,故入胃之食变易消无,不为肌肉,故瘦。

平按:“而瘦,入胃之食亦”,《素问》“胃”作“谓”,《甲乙》作“而溲,名曰食□”。

胃移热于胆,名曰食亦。

胃得热气,传之与胆,从不胜来,名曰微邪。胃将热气与胆,胆得于胃谷之热气,令胆气消易,仍名食易。

平按:“名曰”《素问》作“亦曰”,《甲乙》作“亦名”。

胆移热于脑,则辛烦鼻淟,鼻淟者,浊涕下不止,传为衄□瞑目,故得之厥气。

淟,他典切,垢浊也。□,已③结反,目眵也。脑髓属肾,胆得热气,传之与脑,从前而来,名曰实邪。胆将热气与脑,脑得胆之热气,鼻烦辛酸,流于浊涕,久下不止,传为鼽衄眵瞑也。瞑,开目难也。此胆传之病,并因逆热气之所致也。

平按:《素问》、《甲乙》“烦”作“頞”;“淟”作“渊”。“厥气”《素问》作“气厥”,《甲乙》无“气”字。注“烦”,袁刻作“频”;“并因”,袁刻误作“并目”。

③“已”,人卫本注曰:疑“亡”之误。

三阳急为瘕,

瘕,谓女子宫中病,男子亦有瘕而为病。凡脉急者,多寒。三阳,谓太阳。候得太阳脉急,为是阴胜多寒,男子为瘕,女子为石瘕之病。

平按:《素问》“为”下有“三阴急为疝”五字。注“瘕,谓”,“谓”字袁刻脱。

二阴急为痫厥,

二阴,少阴也。候得少阴脉急,是为阳与阴争,发为小儿痫病,手足逆冷也。

二阳急为惊。

二阳,阳明也。阳与阴争,少阴胜,发大小人惊也。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三阳急为瘕至二阳急为惊,全元起本在《厥论》,王氏移在《大奇论》。”据此,则全本与本书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太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太素》书籍目录
  1. 寒热相移《黄帝内经太素》
  2. 寒热相等《证治准绳·幼科》
  3.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医学心悟》
  4. 寒热五脏烦满《幼幼新书》
  5. 寒热虚实的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6. 寒热往来五脏烦满候《诸病源候论》
  7. 寒热虚实真假论《医学源流论》
  8. 寒热往来食不消候《诸病源候论》
  9. 寒热要诀《华佗神方》
  10. 寒热往来疟《圣济总录》
  11. 寒热与表里的关系《中医诊断学》
  12. 寒热往来能食不生肌肉候《诸病源候论》
  13. 寒热杂合《证治准绳·幼科》
  14. 寒热往来候《诸病源候论》
  15. 寒热杂说《黄帝内经太素》
  16. 寒热往来候《诸病源候论》
  17. 寒热真假辨《傅青主男科》
  18. 寒热往来腹痛候《诸病源候论》
  19. 寒热真假辨《医学摘粹》
  20. 寒热往来《广瘟疫论》
  21. 寒热真假篇《景岳全书》
  22. 寒热往来《丹溪手镜》
  23. 寒热证治《医宗金鉴》
  24. 寒热往来《幼科释谜》
  25. 寒热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26. 寒热往来《证治准绳·疡医》
  27. 寒热注候《诸病源候论》
  28. 寒热往来《证治准绳·幼科》
  29. 寒热总括《医宗金鉴》
  30. 寒热往来《医述》
  31. 寒热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黄帝内经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