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通治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书籍目录

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

旧注君相二火.一气相通此解通字.与以下各通字不合.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

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据此则知心与胆通.其道路亦在膜网之中.盖胆附于肝肝系着.脊上循入.肺系连及于心胆与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故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非空论矣.又温字补字.有辨.经言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内经言以苦补心.是泻心火.即是补心.以益其阴也.温之以气是益其阳也.

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

肝内膈膜下.走血室前连膀胱后连大肠.厥阴肝脉又外绕行肛门.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泄之力.以理论.则为金.木交合以形论.则为血能润肠.肠能导滞之.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肠.以行其郁结也.大肠病如痢症.肠风秘结.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润肠.以助其疏泄也.

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

西医图绘脾居连网之上.小肠通体.皆与连网相附.连网中均有微丝管相通据此则内经所言.道路显然.西医不知内经.妄诋轩.岐以为未见脏腑.此不足怪.独怪中国.趋好洋学.舍古圣之书.而弗深考.岂不谬哉.脾病多是小肠之火.蒸助湿气发肿胀作泻满.小便混浊.故当泻小肠至于小肠所以化物不滞.全赖脾湿.有以濡之西医所谓甜肉汁入肠化物是矣.故小肠病痢及秘结.阑门不开.膈食等症.皆宜润脾.

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

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上卷已详言之.故肺与膀胱相隔其远.而实相通.肺病则水停为痰饮.故宜清利膀胱以泻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原.不得疏通.故宜清肺气为主.

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三焦之原.即发于肾系.故肾与三焦相通.三焦为肾行水化气.故肾病宜调和三焦.譬如肾气.丸用苓泽以利三焦之水.保元阳.用黄 以充三焦之气是矣.三焦病不能行水.则宜滋肾阴.不能化气.则宜补肾阳.近医不知三焦为何物.西医名连网.不名三焦.且又不知肾系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气化哉.

此条全可考脏腑路道.西医形迹之学.未及如是之精.而今人不讲.反为西人所笑.堪发一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书籍目录
  1. 脏腑通治《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2. 脏腑通治《推拿抉微》
  3. 脏腑旺时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4. 脏腑条分《医学入门》
  5. 脏腑为病《推拿抉微》
  6. 脏腑所属《医学集成》
  7. 脏腑为病《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8. 脏腑所合《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9. 脏腑相合《中医名词词典》
  10. 脏腑说《三指禅》
  11. 脏腑相合《中医词典》
  12. 脏腑说《医碥》
  13. 脏腑相通《医述》
  14. 脏腑受盛辩《吴医汇讲》
  15. 脏腑泻火药《汤液本草》
  16. 脏腑手足阴阳所主《冯氏锦囊秘录》
  17. 脏腑泻火药《医旨绪余》
  18.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针灸大成》
  19. 脏腑心肾贵贱论《冯氏锦囊秘录》
  20. 脏腑生成说《儿科萃精》
  21.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痰火点雪》
  22. 脏腑生成《医学摘粹》
  23.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针灸大成》
  24. 脏腑生成《四圣心源》
  25. 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针灸素难要旨》
  26. 脏腑色见面部《脉诀汇辨》
  27. 脏腑应候《黄帝内经太素》
  28. 脏腑气液《黄帝内经太素》
  29. 脏腑痈疡要诀《华佗神方》
  30. 脏腑七募穴歌《针灸聚英》
  31. 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类经》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