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刺
编者按:此篇萧氏未见,本次以仁和寺本为底本,参校盛文堂本补入。此篇见于《灵枢·官针第七》,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二。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
取五脏经荥输之输,故曰输刺。
编者按:“以”字,《灵枢》作“曰”,《甲乙经》亦作“以”。“荥”,盛文堂本作“荣”。注“之”字,仁和寺本残,今据盛文堂本补。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
足三阳从头至足,故足三阳头之有病,取足之阳腑经之输,故曰远道也。
编者按:二“远道刺”,《甲乙经》均作“道刺”。注“故足三阳头”,“阳”字;“取足”,“取”字,仁和寺本均残,据盛文堂本补。“之阳”,盛文堂本作“三阳”。“远道”,“远”字,仁和寺本残,只余“辶”形,据盛文堂本补。
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大经分间,经之结络,故曰经刺,非正经刺也。
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刺孙络也。
编者按:“者”字,仁和寺本无,今据盛文堂本加,《灵枢》、《甲乙经》均有“者”字。
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刺。大刺者,刺大脓以□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
刺于皮肤,泄多伤,比拔毛。
编者按:“分刺者”三字,仁和寺本残,唯“者”字略可辨,据盛文堂本补。注“刺”、“伤”二字残缺,据盛文堂本补。“比拔毛”,盛文堂本作“比之拔毛也”。
编者按:二“大刺”《灵枢》、《甲乙经》均作“大泻刺”;“□针”均作“铍针”。
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
刺于□□,左右□取。巨,大也。
编者按:“也”字《灵枢》无。注“刺”字仁和寺本缺,据盛文堂本补。“于”后所缺二字,盛文堂本作“大经”。“取”前所缺一字,盛文堂本作“牙”;仁和寺本残,仅余左半“牙”字,疑当为“邪”字(邪,通斜。)。
九曰焠刺。焠刺者,燔针即取痹也。
火焰燔针,□曰焠也。
编者按:“即取痹也”,《灵枢》作“则取痹也”,《甲乙经》作“取痹气也”。“燔”字,仁和寺本残,据盛文堂本补。注“火”字,仁和寺本缺,据盛文堂本补。“曰”字前仁和寺本空一格,盛文堂本不空。

- 九刺《黄帝内经太素》
- 九虫形状《寿世保元》
- 九刺《中医词典》
- 九虫统论《圣济总录》
- 九刺(九变刺)《中医名词词典》
- 九虫秘方《华佗神方》
- 九刺应九变《针灸素难要旨》
- 九虫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九刺应九变论《针灸大成》
- 九虫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九丹《中医词典》
- 九虫候《诸病源候论》
- 九疸《中医词典》
- 九虫方一首《外台秘要》
- 九疸候《诸病源候论》
- 九虫病《中医词典》
- 九道《脉诀刊误》
- 九虫《备急千金要方》
- 九道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九虫《圣济总录》
- 九道出血《中医词典》
- 九部人神不宜针灸《针灸神书》
- 九道脉《中医词典》
- 九部傍通人神《针灸聚英》
- 九道脉《察病指南》
- 九不识(《锦囊》)《疡医大全》
- 九道脉法论《脉诀乳海》
- 九不识《冯氏锦囊秘录》
- 九德侄耳鸣《孙文垣医案》
- 九变十二节《类经》
- 九方三十一首《外台秘要》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