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脉解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八第三十《阳明脉解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者,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之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十二经脉而别解阳明者,胃受水谷以资脏腑,其气强大,气和为益之大,受邪为病之甚,故别解之。
平按:《素问》、《甲乙经》“黄帝问”下无“于岐伯”三字;“阳明之脉”作“足阳明之脉”。“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者”《甲乙经》作“欲独闭户牖而处”。
黄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血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如悗,悗则恶人。
悗,武槃反,此经中为闷字。
平按:“主肉”《甲乙经》作“主肌肉”。“其血盛”《素问》作“其脉血气盛”,《甲乙经》作“其血气盛”。“则喘如悗,悗则恶人”《素问》作“则喘而悗,悗则恶人”,《甲乙经》作“则喘闷,闷恶人”。又“恶人”下,《甲乙经》有“阴阳相薄,阳尽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处”十六字,注云:“按阴阳相搏至此,本《素问·脉解篇》,士安移续于此。”
黄帝曰:善。或喘而死者,或喘生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连脏病深故死,连经病浅故生。
黄帝曰:善。阳明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踰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时所能也,病反能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邪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其弃衣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其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不欲食,故妄言。
素,先也。其人非是先有此能,因阳明病故也。手足阳明之脉盛实,好为登陟。以其热闷,所以弃衣也。
平按:“所”上,《素问》作“所上之处”,《甲乙经》无此句。“病反能何也”,袁刻作“病反何能也”。“骂詈”上,《素问》有“妄言”二字。“阳盛”下《素问》作“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甲乙经》作“故妄言骂詈,不避亲疏”。

- 阳明脉解《黄帝内经太素》
- 阳明里症用药图《医法圆通》
- 阳明脉解《素问悬解》
- 阳明来路一 阳明八《伤寒悬解》
- 阳明脉解《素问悬解》
- 阳明来路四 阳明十一《伤寒悬解》
- 阳明脉解篇《黄帝内经·素问》
- 阳明来路三 阳明十《伤寒悬解》
- 阳明脉解篇《冯氏锦囊秘录》
- 阳明来路二 阳明九《伤寒悬解》
- 阳明脉解篇《疡医大全》
- 阳明可下证《伤寒九十论》
- 阳明蜜兑证《伤寒九十论》
- 阳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条《伤寒贯珠集》
- 阳明衄《中医词典》
- 阳明厥《中医词典》
- 阳明呕多《经方实验录》
- 阳明痉《中医词典》
- 阳明篇《伤寒医诀串解》
- 阳明经证治八十七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阳明篇存疑《医宗金鉴》
- 阳明经证用药图《医法圆通》
- 阳明篇正误《医宗金鉴》
- 阳明经证用药决《医学传心录》
- 阳明热病传少阳证《余无言医案》
- 阳明经证解《医理真传》
- 阳明热病脉证《医宗金鉴》
- 阳明经证《医学心悟》
- 阳明热病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阳明经证《中医词典》
- 阳明三方《本草乘雅半偈》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