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逆满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动脉”,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卷九第四。自“气满”至“气下乃止”,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胸下动脉,中府等量取也。
平按:“下胸”《甲乙》作“胁下”。注“胸下动脉”,袁刻作“胸膺气下动脉”,原钞无“膺气”二字。
气满胸中息喘①,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端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足太阴脉,起足大指端隐白穴也。
平按:《灵枢》“韭”作“薤”。
①“息喘”,人卫本注曰:据《灵枢·热病篇》当作“喘息”。

- 气逆满《黄帝内经太素》
- 气逆耳聋《中医词典》
- 气逆难产《傅青主女科》
- 气逆《伤寒六书》
- 气逆难产《中医词典》
- 气逆《伤寒六书》
- 气逆呕吐不食论《胎产心法》
- 气逆《幼幼新书》
- 气逆失血《中医词典》
- 气逆《中医词典》
- 气逆失血《金匮翼》
- 气逆《中医名词词典》
- 气怒《医学传灯》
-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读医随笔》
- 气呕《中医词典》
- 气脑及脑室造影正常表现《放射诊断学》
- 气呕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气纳三焦《中医词典》
- 气痞《中医词典》
- 气秘便结《症因脉治》
- 气迫《中医词典》
- 气秘《中医词典》
- 气郄《中医词典》
- 气门方(计方二条)《脉症治方》
- 气怯《中医名词词典》
- 气门《寿世青编》
- 气怯《中医词典》
- 气门《养生导引法》
- 气热不得卧《中医词典》
- 气门《养生导引秘籍》
- 气热不得卧《症因脉治》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