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厥

《黄帝内经太素》书籍目录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嗌肿痓治主病者”,见《素问》卷十二第四十五《厥论篇》,自“巨阳之厥”至“以经取之”,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足太阴脉厥逆”至“嗌肿痓治主病者”,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中篇。自“肾肝并沉”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下篇,又见本书卷十五《五脏脉诊篇》。又自“巨阳之厥”至“肿胫内热”,见《巢氏病源》卷十二《冷热病诸候·寒热厥候篇》。

黄帝曰:愿闻六经脉之使厥状病能。

请闻手足三阴三阳气动失逆为厥之状。能者,厥能为病。

平按:《素问》“厥”上无“使”字。注“之状”,“之”字袁刻作“人”。

岐伯曰:巨阳之厥,踵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巨阳,太阳也。踵,足也。首,头也。足太阳脉从头至足,故太阳气之失逆,头足皆重。以其重,故不能行也。手足太阳皆入于目,故目为眴仆。眴,胡遍反,目摇也。

平按:巢氏“巨”作“太”。《素问》、《甲乙》“踵”作“肿”。《甲乙》“眴”作“眩”。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能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

足阳明脉从面下入腹至足,故阳明气之失逆,癫疾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妄言,皆是阳明谷气盛热,邪气所乘故也。

平按:“不能卧”《素问》、《甲乙》作“不得卧”,巢氏作“不卧”,“面赤”上有“卧则”二字。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骭①不可以运。

手足少阳之脉皆入耳中,足少阳脉循颊下胁循骭至足,故暴聋颊肿胁痛脚骭②不可运动也。

平按:“骭”《素问》、《甲乙》、巢氏均作“□”。

①“骭”,萧本原作“骬”。仁和寺本此字末笔残。人卫本注曰:杨注中作“脚骭”,兹据改。

②“骭”,萧本原作“骬”。今据仁和寺本改。

太阴之厥,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欧,不得卧。

足太阴脾脉主于腹之肠胃,故太阴脉气失逆,腹满不利不食,欧不得卧。

平按:注“肠胃”,袁刻作“腹胃”。

少阴之厥,则舌干溺赤,腹满心痛。

手少阴脉络小肠,足少阴脉从足上阴股内廉,贯脊属肾络膀胱,络心上侠舌本。少阴气逆,舌干溺赤,腹满心痛也。

平按:《素问》“舌”作“口”。巢氏“溺”作“尿”。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胫内热。

足厥阴脉从足上踝八寸,趣出太阴后,上循股阴入毛环阴器,抵少腹侠胃,故少阴脉气失逆,少腹痛,□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有本“胫外热”,足厥阴脉不行脉③外,“外”为误耳。

平按:“□溲不利”《素问》作“腹胀泾溲不利”,《甲乙》作“□胀泾溲不利”,巢氏作“泾溲不利”。“胫”《素问》、《甲乙》作“□”。巢氏“内热”作“外热”。注“故少阴脉气失逆”,“少阴”据经文宜作“厥阴”,恐原钞传写之误。

③“脉”,人卫本注曰:疑“胫”之误。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则以经取之。

凡六经厥,皆量盛虚,以行补泻也。

足太阴脉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足太阴脉从足上行,循胻后属脾络胃注心中,故足太阴气动失逆,胻急挛,心痛引腹也。有胻急挛等病者,可疗足太阴脉所发之穴,主疗此病者也。余仿此。问曰:前章已言六经之厥,今复言之,有何别异也?答曰:二章说之先后经脉厥,而主病左右不同故也。

平按:《素问》、《甲乙》“太阴”上无“足”字,下无“脉”字。

足少阴脉厥逆,虚满欧变,下泄青,治主病者。

足少阴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注胸中,故足少阴脉气失逆,心腹虚满欧吐,下利出青色者,少腹间冷也。

平按:《素问》、《甲乙》“欧”作“呕”;“青”作“清”。

足厥阴脉厥逆,挛腰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足厥阴环阴器抵少腹,循喉咙入颃颡,故足厥阴脉失逆,腰挛而虚满,小便闭。谵,诸阎反,多言也;相传乃衔反,独语也。

平按:《素问》、《甲乙》“腰”下有“痛”字。“谵言”《甲乙》作“谵语”,《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云:谵言者,气虚独言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逆,即气之失逆,名曰厥逆。足三阴之脉同时失逆,必大小便不通,手足冷,期至三日死也。

平按:注“必大小便”,“必”字袁刻脱。

足太阳脉厥逆,僵仆欧血善衄,治主病者。

足太阳脉起于鼻旁目内眦,侠脊抵腰中,络肾属膀胱,故足太阳脉气之失逆,僵仆欧血善衄。后倒曰僵,前倒曰仆,僵仆有伤,故欧血也。太阳厥逆连鼻,故善衄也。

平按:《素问》、《甲乙》“太阳”上无“足”字,下无“脉”字;“欧”作“呕”。

足少阳脉厥逆,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腹不可治,惊者死。

足少阳脉循颈下腋,循胸过季胁合髀厌中,下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抵绝骨上外踝之前,上跗入小指、次指间,支者贯爪甲,遍络身之骨节机关,故少阳气之失逆,机关不利。腰是机关,故不可行也。少阳循颈,故项不可顾也。脉行胁里,出于气街,发肠痈病,犹可疗之。肠痈气逆,伤胆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少阳”上无“足”字,下无“脉”字;“机关不利”四字重;“腹痈”,“腹”字均作“肠”,据本注亦宜作“肠”,当是传写之误。“不可治”,“不”字《素问》《甲乙》同,据本注应作“犹”。

足阳明脉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欧血不可治,惊者死。

足阳明逆气乘肺,故喘咳也。足阳明主身热,逆①气逆身喜惊。足阳明起鼻,下行属胃,气逆衄血欧血而不疗。加有惊者,神乱故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阳明”上无“足”字,下无“脉”字;“欧”作“呕”。《素问》无“不可治,惊者死”六字。

①“逆”,人卫本注曰:疑衍。

手太阴脉厥逆,虚满而咳,善欧唾沫,治主病者。

手太阴脉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气逆而成病。

平按:“善欧唾沫”《素问》作“善呕沫”,《甲乙》作“善呕吐沫”。

手心主、少阴脉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热可治。

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阴脉起心中,侠咽上行,故二脉失逆,心痛引喉也。心包之脉历络三焦,故心受邪而痛,遍行三焦,致令身热,名真心痛,死不可疗。若身不热,是则逆气不周三焦,故可疗之也。

平按:“不热可治”《素问》作“不可治”,《甲乙》作“不热者可治”。

手太阳脉厥逆,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上行至肩上入缺盆,循颈至目兑眦,却入耳中,故手太阳气逆,耳聋目泣出,项不可顾,不得俛仰也。

平按:《素问》、《甲乙》“聋”上有“耳”字。

手阳明、少阳脉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手阳明脉上肩出顒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支者从缺盆上贯颊;手少阳支者,从膻中出缺盆,上项系耳后,故二脉气逆,喉咙痹,咽嗌肿,颈项痓。痓,身项强直也。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痓作痉。”

肾肝并沉为石水,

肾肝虽为下部,肾脉沉,肝脉浮而强。今肝脉与肾脉并沉,是阴气盛,肾以主水,故为石水。石水,谓盛冬凝水,坚鞕如石,名曰石水,言此水病之甚也。鞕,五猛反,强也。

平按:注“坚鞕”,“坚”字袁刻误作“肾”。又按:《素问》新校正云:“详肾肝并沉至下并小弦欲惊,全元起本在《厥论》中,王氏移于《大奇论》。”据此则本书与全本相同,王氏之移经益信。

并浮为风水,

浮为阳也,风为阳也,肝脉浮弦,今肾脉与肝脉并浮,然肾肝俱阴,居于下部,故为风水也。

并虚为死,

肾肝并虚,是为阴阳俱虚为水必死。

并小弦亦惊。

脉小者,血气少也。肾肝二脉血气俱少,仍弦者,是为肾肝皆虚,又为脾气来乘,故有惊恐也。

平按:“亦惊”《素问》作“欲惊”,《甲乙》作“欲为惊”。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太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太素》书籍目录
  1. 经脉厥《黄帝内经太素》
  2. 经脉解《素灵微蕴》
  3. 经脉孔穴起止图说《金针秘传》
  4. 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5. 经脉类论列总方《景岳全书》
  6. 经脉交会八穴歌《针灸聚英》
  7. 经脉连环《黄帝内经太素》
  8. 经脉交会八穴歌《针灸问对》
  9. 经脉流注《针灸素难要旨》
  10. 经脉交会八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11. 经脉流注《经穴汇解》
  12. 经脉根原《四圣心源》
  13. 经脉流注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14. 经脉根结《针灸甲乙经》
  15. 经脉皮部《黄帝内经太素》
  16. 经脉根结《黄帝内经太素》
  17. 经脉起止《四圣心源》
  18. 经脉动惕证十一 太阳百三十三《伤寒悬解》
  19. 经脉气血多少歌《针灸大全》
  20. 经脉第一(中)《针灸甲乙经》
  21. 经脉说《古今医统大全》
  22. 经脉第一(下)《针灸甲乙经》
  23. 经脉统论《圣济总录》
  24. 经脉第一(上)《针灸甲乙经》
  25. 经脉统论《普济方·针灸》
  26. 经脉部《本草易读》
  27. 经脉系统《中医基础理论》
  28. 经脉不止《中医词典》
  29. 经脉相行篇《外经微言》
  30. 经脉不通《中医词典》
  31.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灵素节注类编》

《黄帝内经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