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寒热法

《黄帝内经太素》书籍目录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论篇》,又见《甲乙》卷八第一上篇。

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大椎穴,三阳督脉之会,故灸寒热气取。《明堂》大椎有疗伤寒病,不疗寒热。

平按:“先取”《素问》作“先灸”。

次灸厥骨,以年为壮数,视背输陷者灸之,

此脉中血寒而少,故取背输陷也。厥骨,脊骶骨也。有本“厥”与“骨”通为一字,巨月反。

平按:“厥骨”《素问》、《甲乙》作“撅骨”。注“此脉”,袁刻误作“此血”。

与臂肩上陷者灸之,

臂肩亦取脉陷,疗寒热之输,肩贞等穴也。

平按:《素问》、《甲乙》“与”作“举”。

两季胁之间灸之,

季胁本侠脊京门穴也。

外踝之上,绝骨之端灸之,

阳辅等穴。

足小指、次指间灸之,

临泣等穴也。

平按:“小指”,袁刻作“少指”。

腨下陷脉灸之,

承山等穴。

平按:“腨下”《甲乙》作“腨上”。

外踝之后灸之,

昆仑等穴也。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平按:《甲乙》“坚痛”作“坚动”。]膺中陷骨间灸之,□骭骨下灸之,[平按:“□骭骨”《素问》、《甲乙》作“掌束骨”。]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平按:“膝下”《甲乙》作“脐下”;“三寸”作“二寸”。]足阳明灸之,跗上动脉灸之,[平按:“足阳明”下,《素问》无“灸之”二字,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全元起本足阳明下有灸之二字,并跗上动脉是二穴。”据此,则全本与本书相同,但今本《甲乙》仍无“灸之”二字。]颠上动脉灸之。[平按:《素问》、《甲乙》“动脉”作“一”字。]犬所齧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痛壮数灸也,凡当灸二十七处。

骭,音干。□骭,穴也,冲阳等穴也。题云灸寒热法,此总数之二十七处中,有依其输穴,亦取气指而灸之,不可为定,可量取也。

平按:“齧”《素问》作“啮”,《甲乙》同,无“三壮”二字。“痛壮数灸也”《素问》作“病法灸之”,《甲乙》作“病法三炷灸之”。“二十七处”《素问》、《甲乙》均作“二十九处”。

伤食,灸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之输血,药之也。

伤食为病,灸之不得愈者,可刺之。刺法,可刺大经所过之络出血,及饮药调之阳络脉也。

平按:《素问》“灸”下有“之”字;“之输”作“其俞”;“血药”作“而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太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太素》书籍目录
  1. 灸寒热法《黄帝内经太素》
  2. 灸寒热《针灸素难要旨》
  3. 灸汗证穴道《医学集成》
  4. 灸寒热《类经》
  5. 灸齁证穴道《医学集成》
  6. 灸寒热《古今医统大全》
  7. 灸喉证穴道《医学集成》
  8. 灸寒热《针灸大成》
  9. 灸后调摄法《针灸大成》
  10. 灸鬼眼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11. 灸花《中医词典》
  12. 灸鬼眼穴歌《医宗金鉴》
  13. 灸黄疸穴道《医学集成》
  14. 灸鬼哭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15. 灸火出血《古今医统大全》
  16. 灸鬼哭穴歌《医宗金鉴》
  17. 灸火疮《中医词典》
  18. 灸关格穴道《医学集成》
  19. 灸火疮《外科启玄》
  20. 灸膏肓穴法《普济方·针灸》
  21. 灸霍乱《幼科铁镜》
  22. 灸感《中医词典》
  23. 灸积聚穴道《医学集成》
  24. 灸腹痛穴道《医学集成》
  25. 灸急惊风穴道《医学集成》
  26. 灸妇人崩漏及诸疾《卫生宝鉴》
  27. 灸忌食物房劳《古今医统大全》
  28. 灸疯犬咬伤歌《刺灸心法要诀》
  29. 灸肩背痛穴道《医学集成》
  30. 灸疯犬咬伤歌《医宗金鉴》
  31. 灸健忘穴道《医学集成》

《黄帝内经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