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刺

《黄帝内经太素》书籍目录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五邪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三至第八等篇。

邪在肺,则病皮肤寒热①、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肺病有五②。

平按:“皮肤”下《灵枢》有“痛”字,《甲乙》有“痛发”二字。

①“寒热”前,盛文堂本有“痛”字。

②“有五”,盛文堂本误作“五有”。

取之膺中外输,背三椎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起之。

膺中内输,在膺前也;膺中外输,肺输也,在背第三椎两傍。心输在第五椎两傍,各相去三寸,按之快然,此为输也。肺之五病,取于肺输及肺缺盆中也。

平按:“输”《灵枢》作“腧”,《甲乙》作“俞”。“三椎五椎”《灵枢》作“三节五脏”,《甲乙》无“五椎”二字。“以起之”《灵枢》、《甲乙》作“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者,善瘛节时肿,

肝病有四也③。

平按:“则两胁中痛”《甲乙》作“则病两胁中痛”。“行者善瘛节时肿”《灵枢》作“行善掣节时脚肿”,《甲乙》作“胻节时肿善瘛”。

③“也”字,盛文堂本无。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

行间,足厥阴脉荥①,肝脉也,在大指间。肝在胁下,故引两胁下痛,与《明堂》少异也。

①“荥”,盛文堂本作荣;仁和寺本亦作“荥”。

补三里以温胃中,

三里,足阳明胃脉。人病寒中,阳虚也。故取三里补足阳明,即胃中温也。

取血脉以散恶血,

恶血在内上下行者,取其病处脉血见者,刺而散之也。

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痹。

耳间青脉,附足少阳脉瘛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如鸡足青脉络,刺出血如豆,可以去痹也。

平按:“痹”《灵枢》作“掣”,《甲乙》作“瘈”。注“附”,袁刻作“跗”。

邪在脾胃,则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阳气,即足阳明也。阴气,即足太阴也。此脾之七病,皆取三里以行补泻,故曰调之。

平按:“则肌肉痛”《灵枢》、《甲乙》作“病肌肉痛”。“善肌”,袁刻误作“善肌”。“皆调于三里”《灵枢》作“皆调其三里”。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如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涌泉,足少阴脉井,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中。昆仑,足太阳经,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肾之痹病,皆取此二穴,刺去血也。

平按:“则骨痛”《灵枢》、《甲乙》作“则病骨痛”;“按如不得”作“按之而不得”。“颈项痛”《甲乙》作“颈项强痛”。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

心病三种,皆调其手心主经脉之输也。

平按:《甲乙》“喜悲”作“善悲”;“而调之其输”作“而调其俞”。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黄帝内经太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黄帝内经太素》书籍目录
  1. 五脏刺《黄帝内经太素》
  2. 五脏疮疹证治《专治麻痧初编》
  3. 五脏刺《中医词典》
  4. 五脏传送之理《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5.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针灸甲乙经》
  6. 五脏传腑之咳《校注医醇剩义》
  7. 五脏痘略《冯氏锦囊秘录》
  8. 五脏传腑之咳《校注医醇剩义》
  9. 五脏风寒八《金匮悬解》
  10.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针灸甲乙经》
  11. 五脏风寒二《金匮悬解》
  12.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针灸甲乙经》
  13. 五脏风寒积聚《金匮悬解》
  14. 五脏传病大论《针灸甲乙经》
  15.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16. 五脏传变皆痰《幼科释谜》
  17.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浅注》
  18. 五脏传变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9.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心典》
  20. 五脏虫方七首《外台秘要》
  21.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22. 五脏虫《圣济总录》
  23.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二首、脉证十七条)《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24. 五脏部位气色外见《冯氏锦囊秘录》
  25.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26. 五脏部位决吉凶《疡医大全》
  27.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28. 五脏补泻主治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29. 五脏风寒九《金匮悬解》
  30. 五脏补泻主治例《寿世保元》
  31. 五脏风寒六《金匮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