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逆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二《癫狂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篇。
风逆,暴四支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喜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凊取荣①,骨凊取井也。
手太阴为里,手阳明为表,二经主气。肉者土也,荣者火也,火以生土,故取荣温肉也。骨者水也,井者木也,水以生木,以子实母,故取井温骨也。
平按:《灵枢》、《甲乙》“支”作“肢”;“喜变”作“善变”。“凊”,今本《灵枢》及《甲乙》均作“清”,赵府本《灵枢》作“凊”。《甲乙》“荣”作“营”。
①“荣”,人卫本注曰:据赵府本《灵枢·癫狂篇》应作“荥”,注同。

- 风逆《黄帝内经太素》
- 风木之脏《中医词典》
- 风逆《中医词典》
- 风木郁之病《儒门事亲》
- 风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医学启源》
- 风疟《中医名词词典》
- 风木肝酸达针《儒门事亲》
- 风疟《时病论歌括新编》
- 风秘《中医词典》
- 风疟《中医词典》
- 风秘《圣济总录》
- 风疟《医述》
- 风秘《中医名词词典》
- 风疟《症因脉治》
- 风门杂方《医门法律》
- 风疟《金匮翼》
- 风门杂法七条《医门法律》
- 风疟《时病论》
- 风门热府《中医词典》
- 风疟《儿科萃精》
- 风门方(计方九条)《脉症治方》
- 风疟候《诸病源候论》
- 风门(一名热府)《针灸大成》
- 风偏枯《圣济总录》
- 风门(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风偏枯《中医词典》
- 风门《针灸学》
- 风偏枯方二首《外台秘要》
- 风门《寿世青编》
- 风偏枯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