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变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自“冬伤于寒”至“咳嗽”,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五。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日中阳陇,必降为阴;夜半阴极,必升为阳。
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十一月极寒,一阳爻生,即寒生热也。五月一阴爻生,即热生寒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
寒,冬之气也。伤,过多也。人之冬月,受寒过多,至春必属瘅热之病,此为寒生热也。
春伤于风,夏生后飧泄肠澼;
风,春之气也。受风过多,极为飧泄肠澼,此为风生泄也。
夏伤于暑,秋生痎疟;
暑,夏之气也。受暑过多,极为痎疟,此为暑生疟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湿,秋之气也。受湿过多,极为咳嗽,此为湿生咳也。此是四时必□□□不可易。
平按:注“四时”下原钞有“必”字,“必”下缺三字,最下一字下半作“文”。袁刻四时下无“必”字,作“之序支”三字,不合。兹于“必”字下仍空三格。

- 四时之变《黄帝内经太素》
-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针灸甲乙经》
- 四时之刺《类经》
- 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类经》
- 四时中风方四首《外台秘要》
- 四时用药例《卫生宝鉴》
- 四时作用气上气下秘法讲论三十六法《针灸神书》
- 四时用药加减法《内外伤辨》
- 四兽饮《时病论歌括新编》
- 四时用药法《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四兽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四时阴阳外内之应《类经》
- 四兽饮《仁术便览》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类经》
- 四兽饮《瘴疟指南》
- 四时养老通用备疾药法《养老奉亲书》
- 四顺附子汤《妇人大全良方》
- 四时瘟疫统治《奇效简便良方》
- 四顺理中丸《备急千金要方》
- 四时望法相参《望诊遵经》
- 四顺理中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四时吐泻治分表里《幼科释谜》
- 四顺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四时通用男女妇人方《养老奉亲书》
- 四顺清凉饮《冯氏锦囊秘录》
- 四时调摄(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四顺清凉饮《医学心悟》
- 四时调摄《养生导引秘籍》
- 四顺散《外科理例》
- 四时调摄《古今医统大全》
- 四顺散《扁鹊心书》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