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脏腑为病

《推拿抉微》书籍目录

唐容川曰∶五脏六腑病形百出,各有自为之病形,以为证据。如心为噫,非心只有噫之一症。谓无论何证,但见噫气,则知属于心矣。余防此。

经云∶心为噫。

唐容川曰∶噫者胸中结气,哽之使出。俗说是打嗝顿,非也。打嗝顿与噫,音义不符。打嗝顿是气厄于胸,而出于口,故名曰呃。二者均病在胸前,属心之部位,故皆属心经。柿形象心,而蒂苦涩,治呃,降心气也。胸满噫气,乃是肺胃痰火。仲景旋复麦冬治之,而必用赭石破心血,镇心气也。久病闻呃为胃绝,则以其火不生土,心气逆也。心病不止一噫,然见噫气,便知属心,用药乃知方向。

经云∶肺为咳。

唐容川曰∶五脏六腑皆有咳证,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盖肺主气管,气管中非痰饮,即风寒火燥,令其气逆。

故咳有从皮毛口鼻入气管者,有从肠胃膈膜入气管者,当分头治之。按 咳二症,道路不同,鼻主吸气, 字从鼻,是吸入之气管不利。咳字从欠,欠者口气下垂也,口主出气,是呼出之气管不利。此管在胸膈,故每咳必胸前痒滞,详三焦条。

经云∶肝为语。

唐容川曰∶谵语属阳明燥热,郑声属心神虚恍。盖燥热乃木火克土,神恍乃肝魂不清,因而心神扰惑。故皆宜泻木火,安魂也。

涂蔚生曰∶阳明燥热,上熏肝脏,魂不能安,发而为语。是语自成之肝,病之发自胃,而肝为本,胃为标也。

容川必执定燥热,乃木火克土为解,未免过于粘滞。

经云∶脾为吞。

唐容川曰∶脾主化谷生津,凡口中津液少者,时常作吞引之状。反吞为吐,又是水谷不下之故。皆属于脾病,可以互勘。

经云∶肾为欠为嚏。

唐容川曰∶欠者阴引阳入,故呵欠至而欲寐。嚏者阳引阴出,故喷嚏出而人醒。二者皆根于气海,故肾病见此二症。

经云∶胃为逆为哕为恐。

唐容川曰∶阳明主纳,其气以下行为顺,气逆则反其令也。冲脉隶于阳明,冲逆亦属阳明。哕者吐秽恶之气也,吞酸嗳腐之类,皆反其纳物之令也。恐者肾所主,肾水动而胃土不能治之,故恐亦主胃。

经云∶大小肠为泄。

唐容川曰∶泄多是脾胃中焦之症,然总是出于大小肠之病。小肠属火以化谷,火虚则食谷不化而飧泄。大肠属金以燥粪,燥气不足,则粪溏泄。小肠火甚,则又胶结为痢。大肠燥甚,则又秘结不便。此又为泄之变态也。

经云∶下焦溢为肿。

唐容川曰∶三焦乃决渎之官,前已详注,此但云下焦者。因上焦连心肺,中焦连脾胃,多兼脾胃心肺之症,尚非三焦专责。惟下焦当膀胱上口,为水入膀胱之路。此处不利,则溢于上,达于外而发水肿。下焦属肾属肝,治宜疏泻肝肾。又肺居高能御下,主通调水道,非开利肺气,不能治也。

涂蔚生曰∶三焦者,乃上中下三焦之油膜连网也。脏腑内外,无不以此膜丝相连系。若下焦油膜不利,则水不能渗至膀胱,顺此膜丝外溢为肿。然肿不仅先自下起,有先自头面者,有先自四肢者。张师仲景有腰以上当发汗,腰以下当利小便之旨。欲尽治肿之能事,非参证各家不为功。

经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唐容川曰∶膀胱下为溺管,溺管淋涩不通为癃。肺主水道,由肺气闭,则宜清利。肝脉绕茎,由肝血滞,则宜滑利。据西医之说,以为溺管肿塞,究之皆肺肝两端所致也。又溺管之后为精窍,精窍有败精死血,亦能挤塞溺管、法当利肾。夫肺以阴气下达膀胱,通调水道,而主节制,使小便有度,不得违碍。肝肾以阳气达于膀胱,发蒸水气,使其上腾,不得直泄。若阳气不能蒸发,则水无约束,发为遗溺,治宜为温胞室。盖膀胱如釜,胞如灶,温胞室者,釜底添薪也。

经云∶胆气郁为怒。

唐容川曰∶胆者木生之火也。西医论胆,专言汁,不知有汁即有气,故《内经》均以气立论。木气条畅,火气宣达,则清和朗润,其人和平。若木郁生火,火郁暴发;则为震怒。凡病之易怒者,皆责于胆气。

又曰∶脏腑之证,不一而足。举此为验,任其形证百变,均莫得而遁情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推拿抉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推拿抉微》书籍目录
  1. 脏腑为病《推拿抉微》
  2. 脏腑旺时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3. 脏腑为病《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4. 脏腑通治《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5. 脏腑相合《中医名词词典》
  6. 脏腑通治《推拿抉微》
  7. 脏腑相合《中医词典》
  8. 脏腑条分《医学入门》
  9. 脏腑相通《医述》
  10. 脏腑所属《医学集成》
  11. 脏腑泻火药《汤液本草》
  12. 脏腑所合《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13. 脏腑泻火药《医旨绪余》
  14. 脏腑说《三指禅》
  15. 脏腑心肾贵贱论《冯氏锦囊秘录》
  16. 脏腑说《医碥》
  17.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痰火点雪》
  18. 脏腑受盛辩《吴医汇讲》
  19. 脏腑阴阳,呼吸内外,捻针补泻手法《针灸大成》
  20. 脏腑手足阴阳所主《冯氏锦囊秘录》
  21. 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针灸素难要旨》
  22.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针灸大成》
  23. 脏腑应候《黄帝内经太素》
  24. 脏腑生成说《儿科萃精》
  25. 脏腑痈疡要诀《华佗神方》
  26. 脏腑生成《医学摘粹》
  27. 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类经》
  28. 脏腑生成《四圣心源》
  29. 脏腑与胞宫《中医妇科学》
  30. 脏腑色见面部《脉诀汇辨》
  31. 脏腑之风《中医词典》

《推拿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