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别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三。
黄帝问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说。
输,逆致也。水谷入于口,逆于肠胃之中,化为津液,凡有五别,则五脏津液。凡所言液者,通名为津,经称津者,不名为液,故液有五也。此略举五液,请解其义也。
平按:《甲乙》无“余知其然也,愿闻其说”九字,《灵枢》“说”作“道”。注“逆致”、“逆别”,别本“逆”均作“送”。
岐伯答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五味走于五脏四海,肝、心二脏主血,故酸苦二味走于血海。脾主水谷之气,故甘味走于水谷海。肺主于气,故辛走于膻中气海。肾主脑髓,故咸走髓海也。
平按:《甲乙》“各注”作“分注”。
津液各走其道。
目为泣道,腠理为汗道,廉泉为涕道,鼻为涕道,口为唾道也。
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
上焦出气,出胃上口,名曰卫气,温暖肌肉,润泽皮肤于腠理,故称为津也。
平按:“上焦”《灵枢》作“三焦”。《甲乙》“肤”下有“者”字。《灵枢》“为”下有“其”字。
其留而不行者,为液;
水谷精汁,注骨属节中,留而不去,谓之为液。
平按:《灵枢》“留”作“流”。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因热而腠理开而出者,谓之为汗。
寒留于分肉之间,沫聚则为痛;
寒留分肉之间,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为痛。
平按:《灵枢》、《甲乙》“沫聚”作“聚沫”。
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此解溺气多之所由也。
平按:《灵枢》“涩”作“湿”;“下溜”作“下留”,《甲乙》作“下流”。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水。[平按:“水”《灵枢》、《甲乙》作“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急则肺叶举,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举,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呿而泣出矣。
呿,音去。身中五官所管津液并渗于目,为泣。呿者,泣出之时,引气张口也。
平按:“肺叶举,举”《灵枢》作“肺举,肺举”。“夫心系举,肺”,“举”字《灵枢》作“与”,《甲乙》作“急”。《灵枢》“呿”作“咳”,《甲乙》同。“泣出”《甲乙》作“涎出”。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缓,缓则气逆,故唾出。
虫者,三虫也。郭者,胸臆也。谷消之时,则虫动上下,肠胃宽,充郭中,故肠胃缓而气上,所以唾也。
平按:“故缓”《灵枢》、《甲乙》作“故胃缓”。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平按:“阴”《灵枢》、《甲乙》作“阴股”。]阴阳不和使,则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骨脊痛而胻痠。
补益脑髓者,谷之津液和合为膏,渗入头骨空中,补益于脑;渗入诸骨空中,补益于髓;下流阴中,补益于精。若阴阳过度,不得以理和使,则精液溢下于阴,以其分减髓液过多,故虚而腰痛及脚胻痠也。
平按:《灵枢》、《甲乙》“使,则”作“则使”。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脏腑阴阳不得和通,则四海闭而不流,三焦壅而不泻,其气不得化为津液,水谷并于肠胃不消,别于回肠而留下焦,不得入于膀胱,胀于下焦,溢入于身,故为水胀也。
平按:“并于”《灵枢》作“并行”。
此津液五别之顺逆。
此上五别,是为津液顺逆之义。
平按:“顺逆”《灵枢》作“逆顺也”。

- 津液《黄帝内经太素》
- 津血同源《中医词典》
- 津液《中医名词词典》
- 津血同源《中医名词词典》
- 津液《中医词典》
- 津泄《中医词典》
- 津液《中医基础理论》
- 津唾(养生余录 上)《古今医统大全》
- 津液《医经原旨》
- 津脱《中医词典》
- 津液病辨证《中医诊断学》
- 津调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津液不足《冯氏锦囊秘录》
- 津调散《冯氏锦囊秘录》
- 津液廓《中医词典》
- 津伤化燥《中医基础理论》
- 津液少《证治准绳·幼科》
- 津润《褚氏遗书》
- 津液失常《中医基础理论》
- 津窍《中医词典》
- 津液五别《灵枢悬解》
- 津气《中医词典》
- 津液五别《针灸甲乙经》
- 津气《中医名词词典》
- 津液之腑《中医词典》
-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医林改错》
- 筋《中医词典》
- 津《中医词典》
- 筋《经络考》
- 金镞科《中医词典》
- 筋《医学纲目》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