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气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一第三十九《举痛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一。
黄帝曰:余闻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炅则腠理开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炅,音桂,热也。人之生病,莫不内因怒、喜、思、忧、恐等五志,外因阴阳寒暑,以发于气而生百病。所以善摄生者,内除喜怒,外避寒暑,故无道夭,遂得长生久视者也。
若纵志放情,怒以气上伤魂,魂伤肝伤也。若喜气缓伤神,神伤心伤也。若忧悲气消,亦伤于魂,魂伤肝伤也。恐以气下则伤志,志伤肾伤也。若多寒则气收聚,内伤于肺也。若多热腠理开泄,内伤于心也。忧则气乱伤魄,魄伤则肺伤也。若多劳气耗,则伤于肾。思以气结伤意,意伤则脾伤也。五脏既伤,各至不胜时则致死也,皆由九邪生于九气,所生之病也。
平按:《素问》“余闻”作“余知”;“气收”下无“聚”字“气泄”上无“腠理开”三字;“忧”作“惊”。新校正云:“按《太素》惊作忧。”与此正合。又注“伤魄”、“魄伤”二“魄”字,原钞作“魂”,原校作“魄”。按经文云:“肺藏气,气舍魄”。又云:“肺在志为忧。”作“伤魄”亦合。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欧血及食而气逆上也。
因引气而上,故气逆。怒甚气逆,则致欧血及食气逆上也。
平按:“食而气逆”《素问》作“飧泄”。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作食而气逆。”与此正合。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行通利,故气缓焉。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行利,故气缓为病也。
平按:“通”上《素问》、《甲乙经》均无“行”字。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两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
肝脉上入颃颡,连目系;肢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肺以主悲,中上两焦在于心肺,悲气聚于肺,叶举心系急,营卫之气在心肺,聚而不散,神归不移,所以热而气消虚也。
平按:《素问》“两焦不通”作“而上焦不通”。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作两焦不通。”与此正合。又王注释“布叶”,谓“布盖之大叶”,新校正疑非是,复引全元起云:“悲则损于心,心系急则动于肺,肺气系诸经,逆故肺布而叶举。安得谓肺布为肺布盖之大叶?”据此,则全注与本注意合。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
虽命门藏精,通名为肾,脉起肾,上贯肝膈,入肺中;肢者,从肺络心,注胸中。故人惊恐,其精却缩。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既闭不通,则气不得上,还于下焦,下焦胀满,气不得行。
平按:“精却”《甲乙经》作“神却”。又《素问》新校正云:“气不行,当作气下行。”玩本注,仍当作“气不行”。
热则腠理开,营卫通,故汗大泄。
气不得行,或因热而腠理开,营卫外通,汗大泄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热”作“炅”。《素问》“故汗大泄”作“汗大泄,故气泄。”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聚。
因营卫不通,遇寒则腠理闭塞,则气聚为病也。
平按:“寒则腠理闭”,《甲乙经》无此三句,《素问》在“炅则腠理开”三句之前。“聚”《素问》作“矣”。
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心,神之用。人之忧也,忘于众事,虽有心情,无所任物,故曰无所寄。气营之处,神必归之,今既忧繁,气聚不行,故神无归也。虑,亦神用也,所以忧也,不能逆虑于事,以气无主守,故气乱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忧”均作“惊”。新校正云:“《太素》惊作忧。”“寄”《素问》、《甲乙经》均作“倚”。注“心情”,别本作“心精”。
劳则喘喝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
人之用力劳乏,则气并喘喝,皮腠及内脏腑皆汗,以汗即是气,故汗出内外气衰耗也。
平按:“喘喝”,顾本《素问》作“喘息”,赵府本作“喘且”,《甲乙经》同。“内外”,《素问》作“外内”。
思则身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专思一事,则心气驻一物。所以神务一物之中,心神引气而聚,故结而为病也。
平按:“身”《素问》、《甲乙经》均无。《甲乙经》“存”作“伤”。《素问》“止”作“归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归正二字作止字。”“气留”《甲乙经》作“气流”。

- 九气《黄帝内经太素》
- 九牛草《证类本草》
- 九气《中医词典》
- 九捻针歌《重楼玉钥》
- 九气《伤寒直格》
- 九难《难经悬解》
- 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儒门事亲》
- 九难《难经》
- 九气候《诸病源候论》
- 九名所属《外科启玄》
- 九窍《中医名词词典》
- 九论寒热《石室秘录》
- 九窍《中医词典》
- 九漏《备急千金要方》
- 九窍不利衰老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九漏《中医词典》
- 九窍出血《中医词典》
- 九龙针《跌打损伤回生集》
- 九窍出血《医碥》
- 九龙丸《仁术便览》
- 九窍出血《急救广生集》
- 九龙丹《医方考》
- 九窍出血《奇效简便良方》
- 九六补泻《中医词典》
- 九窍出血《沈氏女科辑要》
- 九灵丹《毓麟验方》
- 九窍出血及衄血不止《奇效简便良方》
- 九里光《滇南本草》
- 九窍论《温病条辨》
- 九科《中医词典》
- 九窍四肢出血候《诸病源候论》
《黄帝内经太素》
- 前言
- 卷第一摄生之一(佚)
- 卷第二摄生之二(卷末缺)
- 卷第三阴阳
- 卷第四(佚)
- 卷第五(卷首缺)
- 卷第六(卷首缺)
- 卷第七(佚)
- 卷第八经脉之一
- 卷第九经脉之二
- 卷第十经脉之三
- 卷第十一输穴
- 卷第十二营卫气
- 卷第十三身度
- 卷第十四诊候之一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 卷第十六诊候之三
- 卷第十七证候之一
- 卷第十八(佚)
- 卷第十九设方
- 卷第二十(佚)
- 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
- 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
- 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
- 卷第二十四补泻
- 卷第二十五伤寒
- 卷第二十六寒热
- 卷第二十七邪论
- 卷第二十八风
- 卷第二十九气论
- 卷第三十杂病
- 重身病
- 温暑病
- 四时之变
- 息积病
- 伏梁病
- 热痛
- 脾瘅消渴
- 胆瘅
- 头齿痛
- 颌痛
- 项痛
- 喉痹嗌干
- 目痛
- 耳聋
- 衄血
- 喜怒
- 疹筋
- 血枯
- 热烦
- 身寒
- 肉烁
- 卧息喘逆
- 少气
- 气逆满
- 疗哕
- 腰痛
- 髀疾
- 膝痛
- 痿厥
- 泄
- 如蛊如妲病
- 癫疾
- 惊狂
- 厥逆
- 厥死
- 阳厥
- 风逆
- 风痓
- 酒风
- 经解
- 身度
- 经络虚实
- 禁极虚
- 顺时
- 刺疟节度
- 刺腹满数
- 刺霍乱数
- 刺痫惊数
- 刺腋痈数
- 病解
- 久逆生病
- 六腑生病
- 肠胃生病
- 经输所疗
- [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