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伤寒之邪,自表传里,里证皆表证所侵入;温热之邪,自里达表,表证皆里证所浮越;惟疫邪由膜络中道,随表里虚实,乘隙而发,不循经络传次,亦不能一发便尽。吴又可发明九传,及热结旁流,胶闭而非燥结,皆为特识。且伤寒由气分陷入血分,温热由血分转出气分,故伤寒多始于太阳,温热多始自阳明,或始自少阴。此即热归于气,或归于血之明辨也。

- 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温病正宗》
- 伤寒温热延医论《研经言》
- 伤寒温疫《千金翼方》
- 伤寒温热时疫论《妇科秘书》
- 伤寒温疫论一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伤寒温热时疫论《胎产心法》
- 伤寒瘟疫《医学三字经》
- 伤寒温疟证《伤寒九十论》
- 伤寒瘟疫(附冒风寒方)《经验丹方汇编》
- 伤寒温病热病说《医经溯洄集》
-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医学集成》
- 伤寒温病附方《顾松园医镜》
-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医学集成》
- 伤寒温病辨(四则)《温病指南》
-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医学集成》
- 伤寒望色《冯氏锦囊秘录》
-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医学集成》
- 伤寒亡阴《中医词典》
- 伤寒问因《冯氏锦囊秘录》
- 伤寒亡阳《中医词典》
- 伤寒无补法辨《医述》
- 伤寒豌豆疮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无补法辩《景岳全书》
- 伤寒豌豆疮后灭瘢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无汗《普济方·针灸》
- 伤寒脱血非血痢《轩岐救正论》
- 伤寒无汗《针灸资生经》
- 伤寒吐血秘方《华佗神方》
- 伤寒无汗五十一法《针灸神书》
- 伤寒吐血候《诸病源候论》
- 伤寒无阴证辩《伤寒六书》
《温病正宗》
- 作者:王德宣(民国二十四)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