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湿温

《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杨如候曰∶身热有汗,舌苔黄而滑,烦渴溺赤,脉洪数,此湿热也。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汗出,胸满不饥,舌苔黄或白,口渴不引饮,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此湿温也。遍身拘急而痛,不能转侧,近之则痛剧,头汗出,脉缓近迟,小便清白,此寒湿也。盖夏末秋初,湿土主气,余暑犹炽,新凉又加,其时暑湿寒三气最为混杂,有感之而成湿热者,有感之而成湿温者,有感之而成寒湿者。寒湿可以温解,湿热可以清通,惟湿温不寒不热,最为难治。其性粘腻,故病难速已。世医不知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则湿感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蒙蔽内外诸窍,有神昏、耳聋、目瞑、不欲言者矣;见其胸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则脾阳下陷,湿邪乘势内溃,有洞泄不已者矣;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膏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遂有锢结不可解之势矣。盖湿温较诸温,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惟中焦病最多。

朱丹溪曰∶六气之内,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朱南阳曰∶湿温与中暑同,但身凉不渴为异。

蔡宗玉曰∶身冷自汗,四肢沉重,即系湿温。

又曰∶凡阴病胫冷,两臂亦冷,湿温胫冷,臂不冷,非下厥上行,阳微寒厥也。

雷少逸曰∶湿温之病,议论纷纷,后学几无成法可遵。有言温病复感乎湿,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乃在乎春;

有言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又在乎夏;有言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又在乎夏末秋初。细揆三论,论湿温在夏末秋初者,与《内经》秋伤于湿之训颇不龃龉,又与四时之气、大暑至白露,湿土主气,亦属符节,当宗夏末秋初为界限也。所有前言温病复感于湿,盖温病在春,当云温病夹湿;言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病在夏,当云中暑夹湿,皆不可以湿温名之。考其致病之因,良由湿邪踞于气分,酝酿成温,尚未化热,不比寒湿之病辛散可瘳;湿热之病清利乃解耳。是病之脉,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故难以一定之脉印定眼目也。其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宜用清宣温化法,去连翘,加浓朴豆卷治之。倘头痛无汗,恶寒身重,有邪在表,宜用宣疏表湿法,加葛、羌、神曲治之。倘口渴自利,是湿流下焦,宜本法内去半夏,加生米仁泽泻治之。倘有胫冷腹满,是湿邪抑遏阳气,宜用宣阳透伏法,去草果蜀漆,加陈皮、腹毛治之。如果寒热似疟,舌苔白滑,是为邪遏膜原,宜用宣透膜原法治之。如或失治,变为神昏谵语,或笑或痉,是为邪逼心包,营分被扰,宜用祛热宣窍法,加羚羊钩藤玄参生地治之。如撮空理线,苔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此湿热化燥,闭结胃腑,宜用润下救津法,以生军易熟军,更加枳壳,庶几攻下有力耳。倘苔不起刺,不焦黄,此法不可乱投。湿温之病,变证最多,殊难罄述,宜临证时活法可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病正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1. 湿温《温病正宗》
  2. 湿温《时病论》
  3. 湿温《温热暑疫全书》
  4. 湿温《伤寒六书》
  5. 湿温《伤寒心法要诀》
  6. 湿温《回春录》
  7. 湿温《伤寒指掌》
  8. 湿温《温病条辨》
  9. 湿温《伤寒括要》
  10. 湿温《温病条辨》
  11. 湿温、寒湿《温病条辨》
  12. 湿温《吴鞠通医案》
  13. 湿温、疝气、风疹、热入血室、阳明经白虎证、天花、时气《景景医话》
  14. 湿温《张聿青医案》
  15. 湿温案《丁甘仁医案》
  16. 湿温《医学传灯》
  17. 湿温变证极多《温病正宗》
  18. 湿温《伤寒捷诀》
  19. 湿温辨《医门补要》
  20. 湿温《凌临灵方》
  21. 湿温肠出血证《余无言医案》
  22. 湿温《医医小草》
  23. 湿温化燥证《余无言医案》
  24. 湿温《中医词典》
  25. 湿温夹食重证《余无言医案》
  26. 湿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27. 湿温上焦篇《温病指南》
  28. 湿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9. 湿温酸软《症因脉治》
  30. 湿温《中医名词词典》
  31. 湿温下焦篇《温病指南》

《温病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