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温邪上受解
《温热论》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华岫云曰∶风温、湿温之时感者,邪从口鼻而入,故曰上受。若春温之由冬时伏寒藏于少阴者,又非上受也。按伤寒从毛窍而入,温病从口鼻而入,二语世莫不奉为定案矣。其实二者亦皆互有,而总以从毛窍入者为多,南人中焦湿热素盛,一感温邪,即表里合一,遂似全从口鼻而入,亦不察之甚也。若果尽从口鼻而入,何以治法中有汗法乎?本文上受二字,即《内经》邪气在上之义。
附时人陆平一语:
外邪伤人,或袭皮毛,或入口鼻,皆受自表也。近人强指温病必从口鼻入,一若分疆划界。温气必不许从皮毛从者,未免可笑。

- 温邪上受解《温病正宗》
- 温邪上受《中医词典》
- 温性《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温邪上受《中医名词词典》
- 温血《中医词典》
- 温邪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 温血《本草求真》
- 温邪犯肺《中医词典》
- 温巽桥二令媳产后胁胀痛白带如脓《孙文垣医案》
- 温邪犯肺《中医名词词典》
- 温巽桥子妇滞下《孙文垣医案》
- 温邪《中医词典》
- 温阳《中医词典》
- 温邪《中医名词词典》
- 温阳救逆《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 温下《中医词典》
- 温阳利湿《中医词典》
- 温下《中医名词词典》
- 温阳利湿(化气利水)《中医名词词典》
- 温瘟不同论《时病论》
- 温养《中医词典》
- 温胃饮(新方)《虚损启微》
- 温养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 温胃汤《脾胃论》
- 温药下法大黄附子汤加味治疗尿毒症《名师垂教》
- 温胃汤《备急千金要方》
- 温液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胃建中《中医词典》
- 温一渠内人血虚咳嗽《孙文垣医案》
- 温通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疫《中医名词词典》
《温病正宗》
- 作者:王德宣(民国二十四)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