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夫伤寒之病,医者多不审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伤寒,即不知其始自阳气内郁结,而后为热病矣。自冬至之后,一阳渐生,阳气微弱,犹未能上行,《易》曰潜龙勿用是也。至小寒之后,立春以前,寒毒杀厉之气大行时,中于人,则传在脏腑,其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深浃于骨髓之间,应时不得宣畅。所感寒气浅者,至春之时,伏阳早得发泄,则其病轻,名曰温病。感寒重者,至夏至之后,真阴渐发,其伏阳不得停留,或遇风寒,或因饮食沐浴所伤,其骨髓间郁结者阳气,为外邪所引,方得发泄,伏阳既出肌肤,而遇天气炎热,两热相干,即病证多变,名曰热病。按《素问 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注云冬寒且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怫于中,与寒相持,故病温。又《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病热。注云∶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怫结,故伤寒者,反为热病也。以此证之,即伤寒之病,本于内伏之阳为患也。

- 论伤寒成温之理《温病正宗》
- 论伤各要害处不治《跌打秘方》
- 论伤寒初证《医学入门》
- 论善能疗者几日可瘥《外台秘要》
- 论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误《伤寒六书》
- 论善恶形症《外科精要》
- 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质疑录》
- 论疝与肾经绝无相干《质疑录》
-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质疑录》
- 论疝气症《评琴书屋医略》
- 论伤寒古治法《景岳全书》
- 论疝瘕《济阴纲目》
-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质疑录》
- 论疝不当专属肝经病《质疑录》
-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冯氏锦囊秘录》
- 论山豆根《苏沈良方》
- 论伤寒见证识病法《伤寒六书》
- 论杀血心痛《济阴纲目》
-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冯氏锦囊秘录》
- 论涩脉弦脉《脉诀刊误》
- 论伤寒两感《伤寒六书》
- 论色脉(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 论伤寒六经变正法《伤寒六书》
- 论色歌《针灸大成》
- 论伤寒难拘日数辩《伤寒六书》
- 论桑木灸法《疡医大全》
- 论伤寒痞症《冯氏锦囊秘录》
- 论三月一来为居经《济阴纲目》
-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伤寒发微论》
- 论三因脉证歌《疡医大全》
- 论伤寒日数病源并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温病正宗》
- 作者:王德宣(民国二十四)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