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春温有二
春温病有两种∶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化热外发者,名曰春温,若春令太热,外受时邪而病者,此感而即发之春温也。辨症之法∶伏气春温,初起但热不寒而口渴,此自内而发出于外也;感而即发之春温,初起微寒,后则但热不寒,此外犯肺卫者也。
附时人陆平一语:
五气皆有新感、伏邪,惟寒邪独化热而出,余邪皆仍本气发出,此为异耳。

- 春温有二《温病正宗》
- 春温条辨三十条《六因条辨》
- 春温症(冬温同论症治)《评琴书屋医略》
- 春温痰火发狂证《余无言医案》
-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普济方·针灸》
- 春温似疫篇《外经微言》
- 春夏秋冬深浅补泻法《卫生宝鉴》
- 春温逆入心包《凌临灵方》
- 春夏养阳《中医词典》
- 春温门(三十三则)《辨证录》
- 春夏治法《石室秘录》
- 春温集补证治并方《温热暑疫全书》
- 春弦《中医名词词典》
- 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症治《幼科释谜》
- 春心动奇方《毓麟验方》
- 春温风温《临证指南医案》
- 春宣论《古今医统大全》
- 春温病论《温热暑疫全书》
- 春宣论《格致余论》
- 春温辩论《六因条辨》
- 春雪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春温变热《伤寒六书》
- 春雪膏《明目至宝》
- 春温《眉寿堂方案选存》
- 春阳回令丸《目经大成》
- 春温《温病正宗》
- 春应中规《中医名词词典》
- 春温《时病论》
- 春应中规《中医词典》
- 春温《回春录》
- 春月咳嗽《中医词典》
《温病正宗》
- 作者:王德宣(民国二十四)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