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通论

《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热为火之用,火为热之体,故言火则不言热,言热则不言火,一而二,二而一也。温者,热之不甚者也。六气言火不言温,举一以概二也。曰温热者,乃温病热病之总称。邪之轻者为温,邪之重者为热。近世概以温病括之,而温病乃赅热暑湿燥而言。温病暑病之冬伤于寒而春夏发者,及春夏感邪而秋冬发者,皆谓之伏气;随时感受而即发者,谓之新感。新感其邪轻,治之尚易;伏气其邪重,治之较难。故治温病之法不独异于伤寒,伏气与新感亦不可同日而论也。

瘟疫本名疠疫,传染病也。《素问 刺法论》云∶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六元正纪大论》云∶厉(《韵会》∶疠通作厉)大至,民善暴死。皆言疠疫之证状者也。《说文》∶疠者,恶疾也;疫者,民皆疾也。从 役省声。《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刺法论》于疠疫之分,则以干支推之,谓天运化疫,地运化疠。

盖以疫之与疠,不过上下刚柔之异。故又以金木水火土统之,即所谓五疫者也。而按之实际,则疠疫均有寒温之别。其流行者,温疠温疫多,而寒疠寒疫少。《六元正纪大论》曰∶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又曰∶其病温疠。皆言温疠,而不及寒疠,盖以温疠概寒疠也。《老子》曰∶凶年之后,必有温疫。《抱朴子》曰∶经温疫,则不畏。俱言温疫,而不及寒疫,亦以温疫概寒疫也。后人又立杂疫之名,以统疫病之杂症也。

夫温病与瘟疫,病源既殊,治法各异,古人分辨,本极明了,不可以混同也。后人犹恐其相混,故改温疫之温作瘟。

吴又可不明此意,以古无瘟字,反混温病瘟疫为一病。(吴又可云∶《伤寒论》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后人去加为瘟,即瘟也。要之,古无瘟字,乃后人之自为变易者,不可因易其文,以温瘟为两病)不识温病者,以温为病名也;温疫温疠者,以疫疠为病名,言疫之温者、疠之温者也。惟其古无瘟字,乃知瘟疫温疠之温非病名,何得反混温病为疠疫哉?

夫言事物者,必通权而达变,医病亦何独不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感之而病者,常也;《素问》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者,皆伏气也,则谓之变。然犹不传染,仍属变中之常。若夫喉痧、白喉霍乱、伏阴症、痧症、痢疾、疫痉、鼠疫,诸传染病,则又变中之非常者也。(但白喉、霍乱、痧症、痢疾,亦有非传染而病者,则亦属变中之常)故论温病而欲穷其原委,则非明乎常变之道不可。

然自吴又可混温病瘟疫为一之后,附和者众,而常变之理不明,治瘟疫之书多混温病,治温病之书亦杂瘟疫,后之学人,苟非好学深思之士,鲜不为其所惑者。(松如)窃忧之,爰将关于温病瘟疫之书分别评论,俾后之读者知所取舍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病正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1. 通论《温病正宗》
  2. 通灵丸《博济方》
  3. 通脉《中医词典》
  4. 通灵丸《妇人大全良方》
  5. 通脉法《中医词典》
  6. 通淋《中医词典》
  7. 通脉法《厘正按摩要术》
  8. 通利州都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9. 通脉散(治乳少或无乳)《回生集》
  10. 通利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2. 通利大便有法《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寻源》
  14. 通理《中医词典》
  15.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6. 通里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1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括要》
  18. 通里穴歌《医宗金鉴》
  19.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伤寒杂病论》
  20. 通里《针灸学》
  21. 通脉四逆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2. 通里《子午流注说难》
  23. 通脉四逆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4. 通里《中医词典》
  25. 通脉四逆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6. 通里《针灸大成》
  27. 通脉四逆汤《备急千金要方》
  28. 通类《圣济总录》
  29. 通脉四逆汤《医宗金鉴》
  30. 通九窍《千金翼方》
  31. 通脉四逆汤《删补名医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