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一辨其气之异。风主疏泄,寒主凝涩,二气虽有不同,然初皆冷而不热,其中人也,郁而不宣,方其初受在表,自宜温散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苏羌饮等方,皆散寒之剂,非解热之剂也。温热由伏气而成,热而不冷,其伤人也,立蒸而腐败,初起即宜凉解。栀豉汤山栀淡豆豉)、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川连、炙草)、麻杏石甘膏(麻黄杏仁生石膏、炙草)、黄芩汤葳蕤汤玉竹参、麻黄杏仁川芎青木香白薇独活、炙草)、六神通解散(麻黄、生石膏苍术黄芩滑石甘草、淡豆豉葱白)等方,皆解热之剂,非散寒之剂也。以解热之剂治风寒,轻则寒中呕利;重则阳陷厥逆。以散寒之剂治温热,轻则衄渴谵妄;重则枯竭亡阴。此气之不可不辨也。

二辨其受之异。风寒从表入里,自皮毛而肌腠,而筋骨,而胸膈胃肠,一层渐深一层,不能越此入彼,故汗不厌早,下不厌迟。为散为和,浅深毫不可紊。以其气皆属冷,必待寒化为热,邪敛入内,方可攻下凉解,否则虚其里气,反引表邪内陷,而成结胸痞利诸症。湿温从膜原而发,温热从血络而发,先踞膜络之中,必内溃而后变九传,由里出表虽出表而里未必全无邪恋,经过之半表,亦未必不为邪伤,故下不厌早,汗不厌迟。为和为解,浅深必不可拘。以其气皆属热,热能作蒸,不必郁变,而此蒸即带彼热,未出表而误温之,始则引热毒燎原,而为斑衄狂喘,末传则伤真阴,为枯槁沉昏厥逆诸危候矣。

三辨其传经之异。温热传经,与风寒不同。风寒从表入里,故必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入胃;若温热则邪从中道,而或表或里,惟视人何经之强弱为传变。故伏邪之发,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有但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偏胜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里三焦齐发者,此谓九传。医必先明九传之理由,而后能治伏邪。试言其要,风寒从表入里,必待渐次闭郁而传变,故在表时不必兼见里症,入里后不必复见表症;温热本从里出表,故见表症时,未有不兼见一二里症者,亦未有不兼见一二半表半里症者。且温热属蒸气,表而里,里而表,原是不常。有里症下之而其邪不尽,仍可出表者;有谵妄昏沉之后,病愈数日,复见头痛发热,复从汗解者,此所谓表而再表,风寒必无是也。更有下症全具,用下药后,里气通而表亦达,头痛发热得汗而解,胸闷心烦暂从疹斑而解,移时复见舌黑心闷,腹痛谵妄,仍待大下而后愈者,此所谓里而再里,风寒必无是也。若夫表里分传,三焦齐发之症,风寒十无一二,温热十有六七,但据传经之专杂为辨。初起专见一经症者属风寒,初起杂见二三经症者属温热;日久而渐传者属风寒,一日骤传一二经,或二三经者属温热。则虽病有变态,而风寒不混于温热,温热不混于风寒,施治自无误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病正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1.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温病正宗》
  2.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重订广温热论》
  3.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重订广温热论》
  4. 论温热五种辨法《温病正宗》
  5.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温病正宗》
  6. 论温热五种辨法《重订广温热论》
  7. 论文蛤海蛤魁蛤《苏沈良方》
  8. 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9. 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预防医学》
  10. 论温热四时皆有《温病正宗》
  11. 论闻君求血证兼痰证治法《寓意草》
  12.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13. 论无热虚劳《济阴纲目》
  14.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15. 论无痰不作疟《质疑录》
  16. 论温热即是伏火《温病正宗》
  17. 论无痰不作眩《质疑录》
  18.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19. 论吴吉长乃室及王氏妇误药之治验《寓意草》
  20.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温病正宗》
  21. 论吴圣符单腹胀治法《寓意草》
  22. 论温热病舌黄《塘医话》
  23. 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温病正宗》
  24. 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25. 论吴叔宝无病而得死脉《寓意草》
  26. 论温疟证《伤寒发微论》
  27. 论吴又可《伤寒寻源》
  28. 论温法《医学心悟》
  29. 论吴又可《温疫论》(四条)《知医必辨》
  30. 论温法《医学集成》
  31. 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医学衷中参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