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新感温热,邪从上受,必先由气分陷入血分,里症皆表症侵入于内也。伏气温热,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出气分,表症皆里症浮越于外也。新感轻而易治,伏气重而难疗,此其大要也。
谓予不信,请述陆氏九芝评孟英之言曰∶仲景所论温热,是伏气。天士所论温热,是外感,故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揭之篇首,以自别异。果如其说,则所称温热者,即俗所谓小风温、小风热,如目赤、颐肿、喉梗、牙疼之类,却只须辛凉轻剂,其病立愈。更述薛瘦吟之言曰∶凡病内无伏气,纵感风寒暑湿之邪,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但伏气有二∶伤寒伏气,即春温夏热病也;伤暑伏气,即秋温冬温病也。邪伏既久,血气必伤,故治法与伤寒伤暑正法大异。且其气血亦钝而不灵,故灵其气机,清其血热,为治伏邪第一要义。第其间所伏之邪,有微甚,有浅深;人之性质,有阴阳,有强弱,故其中又有轻重之分焉。医必识得伏气,方不至见病治病,能握机于病象之先。然非熟于亢害承制之理,亦岂能测未来之病乎?然非谓司天运气也,雨 寒燠,在在留心,久当自悟耳。
由是观之,同一温热症,而新感之与伏气,病所之浅深不同,病情之轻重不同,病机之安危不同,故其疗法,亦因之而不同。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温病正宗》
- 论温热病舌黄《塘医话》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热即是伏火《温病正宗》
- 论温疟证《伤寒发微论》
-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法《医学心悟》
-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法《医学集成》
- 论温热四时皆有《温病正宗》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热逢源》
- 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病正宗》
- 论温热五种辨法《重订广温热论》
- 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温热逢源》
- 论温热五种辨法《温病正宗》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重订广温热论》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温病正宗》
- 论胃脘痈《外科枢要》
-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重订广温热论》
- 论胃气不降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温病正宗》
- 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文蛤海蛤魁蛤《苏沈良方》
- 论卫气《中风论》
- 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预防医学》
- 论痿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外科理例》
- 论闻君求血证兼痰证治法《寓意草》
《温病正宗》
- 作者:王德宣(民国二十四)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