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孔子为政,必先正名者。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也。医学操人生杀之权,岂可不正其名乎!吾国医学,所以异夫欧西者,我重气化,而彼重形质;彼炫科学,而我求哲理也。惟其重气化,而求哲理,故不尽可以言传,而必须以意会。其可言传者,固易知易能;而须意会者,则难知难能。果欲见垣一方,则非别具会心不可。温病之名不正,由来久矣。苟任其庞杂淆混,诚恐毫厘之差,而有千里之谬,松如之为此惧也久矣。今春承乏湖南国医专科学校讲席,教授温病学,是用不忖谫陋,采辑古今温病学说,加以辨正,名之曰《温病正宗》。
因校中已采用时人沈啸谷所改编时逸人之《温病全书》为教程,故以是稿备学生之参考。遂徇其请,遽付手民,未敢自信,尚幸高明有以教之。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秋月
湘乡恬 山人王德宣松如甫序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

- 自序《温病正宗》
- 自序《校注医醇剩义》
- 自序《金匮要略心典》
- 自序《妇科玉尺》
- 自序《伤寒寻源》
- 自序《儿科萃精》
- 自序《程杏轩医案》
- 自序《医原》
- 自序《专治麻痧初编》
- 自序《时病论》
- 自序《活幼心书》
- 自序《冷庐医话》
- 自序《本草便读》
- 自序《松峰说疫》
- 自序《医学从众录》
- 自序《轩岐救正论》
- 自序《痧胀玉衡》
- 自序《儿科要略》
- 自序《吴医汇讲》
- 自序《血证论》
- 自序《叶选医衡》
- 自序《推拿抉微》
- 自序《研经言》
- 自序《读医随笔》
- 自序《本草害利》
- 自序《温病条辨》
- 自序《本草撮要》
- 自序《胎产心法》
- 自序《经验丹方汇编》
- 自序《金匮玉函经二注》
- 自序《外科全生集》
《温病正宗》
- 作者:王德宣(民国二十四)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