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凡病俱以虚实寒热四字为大纲,温热症何独不然?但虚实寒热之真者易辨,似者难辨。有实症似虚,虚症似实,热症似寒,寒症似热者,不可不细辨也,故特逐论而详述之。

所谓实症似虚者,即以表症论之,头痛发热,邪在表也。其脉当浮,症当无汗,而反自汗,脉无力,用发表药,而身反疼痛,则似虚矣。故人惑于多自汗,而误用桂枝汤者有之;惑于脉无力,而引仲景《太阳篇》发热恶寒脉微弱为无阳,而误用小建中汤者有之;惑于身疼痛,而引仲景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温其里,误用四逆汤者有之。不知伏邪之在表,其自汗者,邪热自里蒸出于表,非表虚也;其脉无力者,热主散漫,散漫则脉软,非比寒主收敛而脉紧也;身体反疼者,伏邪自里而渐出于表,非比阳虚不任发表也。此在表之实症似虚者也。

又以半表半里论之,寒热往来,胸胁满,邪在半表半里也。其脉当弦,其口当渴,而脉反沉,口不渴,则似寒矣。

故人惑于脉沉,而以胸胁满为太阴,口不渴为内寒,而误用理中汤,不知伏邪之半表半里,其脉沉者,邪伏于膜原而未出表,故脉不浮,非阳虚也。其不渴者,邪未传变,未入胃腑,故不能消水,非内寒也。此半表半里之热症似寒者也。

又以里症论之口燥咽干不得卧,邪在里。其脉当洪,其身当热,其盒饭结,而脉反沉微涩弱,身反四肢厥冷,大便自利,则全似虚寒矣。人惑于脉微涩弱,而用参 者有之;惑于厥逆,而用桂附者有之;惑于自利,而用参、术、干姜者有之。

不知伏邪在里,其脉沉微涩弱者,乃邪热结于肠胃,气不达于营卫也;其身反厥冷者,邪热结于里,而不达于外,气结于下,而不通于上也;其自利者,乃热结旁流也。此在里之实症似虚、热症似寒者也。

总之,温热为伏火,与风寒之寒因大异。故脉症虽有似虚似寒之时,而一一辨其为温热症,则属邪盛而反见虚寒之假象,明眼人不当为其所惑也。

所谓虚症似实者,即以表症论之,头痛、发热、身疼痛、自汗、脉浮大,邪在表也。而屡用清凉表散,其症不减者,非药力之不专,乃正气不能使药力达表,阴液不能随阳气作汗也。此伏邪在表时,虚症之似实者也。气虚者,加参 于表药中即汗;阴虚者,加润剂于表药中即汗。若不知其气血之两亏,而宣表不已,势必暴厥而脱。

更以半表半里论之,胸胁满、耳聋呕吐、如疟状、脉弦,邪在半表半里也。而屡用和解消导,其症更加者,非药力之不到,乃中焦脾胃伤而气不运,肝阴伤而火更燥也。此伏邪在半表半里时,虚症之似实者也。必合四君、六君(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姜、枣,为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于和解药中,合四物(当归生地芍药川芎)于清解药中,始能战汗而解。若更消导清解不已,必至胃气绝而死。

更以里症论之,舌苔黄黑裂燥芒刺、胸腹胁脐硬痛,大小便闭、六脉数大,邪在里也。而屡用攻利药,或总不得利,或利后愈甚,乃正气不能传送肠胃,血液不能滋润肠胃,非药力之不峻也。此伏邪传里时,虚症之似实者也。气虚者,助胃以资传送;血枯者,养阴以藉濡滑。气行津化,方得通利。若不知其亏竭,而恣意攻利,必昏沉痿顿而死。

总之,药不中病,则伤正气。伤其下,则正气浮越而上逆;伤其中,则正气虚散而外越。脉症虽有似实似热之时,而一询其来路,若已治之太过,则属气从内夺,正气夺则虚,明眼人当不为其所惑也。

夫一症而虚实互异,用药稍误而生死攸分,将以何者为辨症之把柄乎?曰∶以下列五辨法辨之,则了然矣。而更以曾经误治、与未经误治,辨其伏邪之为实为虚,为实中夹虚,为虚中夹实,则得其大纲,而更得其细目,然后似是而非之症,断不能惑矣。余于各论条下,每症细辨其虚实,而此先详言以通论之者,则以散见诸条,尚恐忽略,故首先总论其吃紧处也。至若寒极似热,则惟伤寒诸症有之,而为温热症之所绝无,故不论及。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病正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病正宗》书籍目录
  1.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温病正宗》
  2.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重订广温热论》
  3. 论文蛤海蛤魁蛤《苏沈良方》
  4.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温病正宗》
  5. 论文结论中是否包括了全部研究对象《预防医学》
  6. 论温热与风寒各异《重订广温热论》
  7. 论闻君求血证兼痰证治法《寓意草》
  8. 论温热五种辨法《温病正宗》
  9. 论无热虚劳《济阴纲目》
  10. 论温热五种辨法《重订广温热论》
  11. 论无痰不作疟《质疑录》
  12. 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13. 论无痰不作眩《质疑录》
  14. 论温热四时皆有《温病正宗》
  15. 论吴吉长乃室及王氏妇误药之治验《寓意草》
  16.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17. 论吴圣符单腹胀治法《寓意草》
  18.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19. 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温病正宗》
  20. 论温热即是伏火《温病正宗》
  21. 论吴叔宝无病而得死脉《寓意草》
  22.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23. 论吴又可《伤寒寻源》
  24.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温病正宗》
  25. 论吴又可《温疫论》(四条)《知医必辨》
  26. 论温热病舌黄《塘医话》
  27. 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医学衷中参西录》
  28. 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29. 论五丁状候《中藏经》
  30. 论温疟证《伤寒发微论》
  31. 论五疔状候《华佗神方》

《温病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