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其在上焦也如伤寒,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如外感,或如内伤。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人心摇目眩,无从捉摸。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瘅、肿胀、疟痢、淋带、便血、痔疮、疝气、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戴者。

- 湿温变证极多《温病正宗》
- 湿温案《丁甘仁医案》
- 湿温辨《医门补要》
- 湿温、疝气、风疹、热入血室、阳明经白虎证、天花、时气《景景医话》
- 湿温肠出血证《余无言医案》
- 湿温、寒湿《温病条辨》
- 湿温化燥证《余无言医案》
- 湿温《伤寒括要》
- 湿温夹食重证《余无言医案》
- 湿温《伤寒指掌》
- 湿温上焦篇《温病指南》
- 湿温《伤寒心法要诀》
- 湿温酸软《症因脉治》
- 湿温《温热暑疫全书》
- 湿温下焦篇《温病指南》
- 湿温《温病正宗》
- 湿温原发证方治举要《余无言医案》
- 湿温《时病论》
- 湿温证《伤寒九十论》
- 湿温《伤寒六书》
- 湿温中焦篇《温病指南》
- 湿温《回春录》
- 湿乌梅荔枝汤《是斋百一选方》
- 湿温《温病条辨》
- 湿香方《备急千金要方》
- 湿温《温病条辨》
- 湿香港脚(又名肾脏风)《医门补要》
- 湿温《吴鞠通医案》
- 湿邪从膜原而入《温病正宗》
- 湿温《张聿青医案》
- 湿邪困脾《医门补要》
《温病正宗》
- 作者:王德宣(民国二十四)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