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

《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分而言之,则一言其邪之实,一言其正之虚。

合而言之,则惟其冬不藏精而肾气先虚,寒邪乃得而伤之。语势虽若两平,其义原归一贯也。喻氏以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又以既不藏精更伤于寒,分立三纲,各为证治。试思如果冬不藏精,别无受寒之事,则其病为纯虚,与温病何涉。盖喻氏只顾作文之排场,而不自觉其言之不切于病情也。

原其邪之初受,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逮春时阳气内动,则寒邪化热而出。其发也,有因阳气内动而发者,亦有时邪外感引动而发者。凡阳气内动,寒邪化热而发之证,外虽微有形寒,而里热炽甚,不恶风寒,骨节烦疼∶渴热少汗(初起少汗至阳明即多汗矣)。用药宜助阴气,以托邪外达,勿任留恋。其为时邪引动而发者∶须辨其所挟何邪,或风温,或暴寒,或暑热。当于前法中,参入疏解新邪之意(详外挟新邪条内)。再看其兼挟之邪,轻重如何。轻者可以兼治。重者即当在初起时,着意先撤新邪;俟新邪既解,再治伏邪,方不碍手。此须权其轻重缓急,以定其治法,不可豫设成见也。寒邪潜伏少阴,寒必伤阳;肾阳既弱,则不能蒸化而鼓动之。每见有温邪初发,而肾阳先馁,因之邪机冰伏,欲达不达,展转之间,邪即内陷,不可挽救,此最难着手之危证(另详邪郁少阴条内)。其或邪已化热,则邪热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治伏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当初起时,其外达之路,或由三阳,或由肺胃,尚未有定程,其邪仍在少阴界内。前人治温病之法∶如千金用阳旦汤,则偏于太阳∶陆九芝用葛根芩连汤,则偏于阳明;张石顽用小柴胡汤,则偏于少阳;至喻嘉言之麻附细辛,则过于猛悍矣,叶香岩之辛凉清解,则失之肤浅矣。愚意不若用黄芩汤豆豉元参,为至当不易之法。盖黄芩汤为清泄里热之专剂。加以豆豉为黑豆所造,本入肾经;又蒸罨而成,与伏邪之蒸郁而发相同;且性味和平,无逼汗耗阴之弊∶故豆豉为宣发少阴伏邪的对之药。再加元参以补肾阴。一面泄热,一面透邪,凡温邪初起,邪热未离少阴者,其治法不外是矣。至兼挟别项外感,或兼内伤,或邪虽未脱少阴,而已兼有三阳见证者,均宜临证参酌施治,固非可刻舟以求剑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温热逢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温热逢源》书籍目录
  1.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温热逢源》
  2. 伏兔痈《马培之医案》
  3.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温热逢源》
  4. 伏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5.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温热逢源》
  6. 伏兔疽《外科心法要诀》
  7.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温热逢源》
  8. 伏兔疽《医宗金鉴》
  9. 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温热逢源》
  10. 伏兔《针灸学》
  11. 伏温论《温病正宗》
  12. 伏兔《中医词典》
  13. 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温热逢源》
  14. 伏兔《针灸大成》
  15.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温热逢源》
  16. 伏痰《中医词典》
  17. 伏温上灼肺金发喘逆咯血咳脓证治《温热逢源》
  18. 伏痰《中医名词词典》
  19. 伏温外窜血络发斑疹喉痧等证治《温热逢源》
  20. 伏鼠疽《外科启玄》
  21. 伏温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温热逢源》
  22. 伏鼠疽《中医词典》
  23. 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温热逢源》
  24. 伏暑晚发《中医词典》
  25.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温热逢源》
  26. 伏暑条辨二十八条《六因条辨》
  27. 伏羲《中医词典》
  28. 伏暑伤寒《中医词典》
  29. 伏陷《续名医类案》
  30. 伏暑内闭《凌临灵方》
  31. 伏邪病名解《温病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