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
温病之脉,前人谓右脉反大于左,此指邪热之达于肺、胃者言也。尝有伏温初发,其邪热郁于少阴,或连及厥阴,而弦数之脉,遂见于左手关尺两部者甚多。更有邪机深伏,郁湮不达,病象颇深,而脉象转见细弱不鼓之象∶逮托邪化热,脉始渐见浮硬。此由肾气先亏,不能鼓邪外达,故脉象如此,其证必非轻浅。总之,伏温外发,必从经气之虚处而出,初无一定路径,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难经云∶温邪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此语空灵活泼,最合病情。盖其行动,初无一定之径,外见无一定之证,故其脉亦无一定之脉。至舌苔之色,必邪在胃中蒸郁,其浊气乃上熏而生苔。若邪伏阴经,不涉胃腑,则虽邪热已剧,仍不见有舌苔也。舌本为心、脾营气所结,故营分有热,舌底必绛;心火亢盛。舌尖必红。然邪深伏下焦。而舌底不见紫绛者,间亦有之。迨邪热郁极而发,脉之细弱者,忽变而浮大弦数∶舌之淡白者,倏变而灰黑干绛;则势已燎原,不可响迩。至此而始图挽救,恐热邪炽盛,脏腑枯烂,虽有焦头烂额之客,而已无及矣。故视病者,必细察见证,再合之色脉,乃有把握。若徒执脉象、舌苔,而求病之寒热、浅深,则误者多矣。诒阅历多年,确知伏温初起,凡病邪极深者,脉与证较多不合。其故皆由邪气深伏,不易表见于外。视病者为其所惑,必多误治。故特表而出之,庶学人知所审择焉。
周禹载曰∶温病热病之脉,或见浮紧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寒邪束于外,热邪蕴于内,故其脉外则绷急,内则洪盛也。又或不识脉形,但见弦脉,便呼为紧,而妄治之。盖脉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兼弦,岂可错认为紧,而断以为寒乎。夫温病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于左手,诚由怫郁在内故也。其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风寒;否则非温病热病,自是非时暴寒耳。

- 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温热逢源》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病正宗》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热逢源》
- 论胃脘痈《外科枢要》
- 论温法《医学集成》
- 论胃气不降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温法《医学心悟》
- 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温疟证《伤寒发微论》
- 论卫气《中风论》
- 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痿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外科理例》
- 论温热病舌黄《塘医话》
- 论痿蹙症《评琴书屋医略》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温病正宗》
- 论望色《肯堂医论》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往来寒热《济阴纲目》
- 论温热即是伏火《温病正宗》
- 论王叔和《伤寒寻源》
-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顽木不痛《疡科纲要》
-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 论外治之药《疡科纲要》
- 论温热四时皆有《温病正宗》
- 论外疡治痰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四时皆有(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外疡温养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五种辨法《重订广温热论》
《温热逢源》
- 作者:柳宝诒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卷上
- 卷中
- 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