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汗漏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法,其义自见。

- 寒温暑湿汗解不同《温病正宗》
- 寒温殊病《四圣悬枢》
- 寒温调摄《中医儿科学》
- 寒温病异《四圣悬枢》
- 寒温异气《伤寒悬解》
- 寒温《中医词典》
- 寒无犯寒《中医名词词典》
- 寒为冬气《思考中医》
- 寒无犯寒《中医词典》
- 寒吐汤《证治准绳·幼科》
- 寒无浮《中医词典》
- 寒吐哕逆《保婴撮要》
- 寒无浮、热无沉《中医名词词典》
- 寒吐《幼科心法要诀》
- 寒下《中医名词词典》
- 寒吐《儿科萃精》
- 寒痫《中医词典》
- 寒吐《医宗金鉴》
- 寒邪《中医词典》
- 寒吐《傅青主男科》
- 寒邪犯肾大吐《傅青主男科》
- 寒痛《幼科心法要诀》
- 寒邪挟饮喘咳治验《一得集》
- 寒痛《儿科萃精》
- 寒邪六经俱受不必定自太阳《医学读书记》
- 寒痛《明医指掌》
- 寒邪内生图《医理真传》
- 寒痛《证治准绳·幼科》
- 寒邪入肺《金匮翼》
- 寒痛《医宗金鉴》
- 寒邪伤表《儿科萃精》
《温病正宗》
- 作者:王德宣(民国二十四)
- 周序
- 自序
- 上编 学说辩正
- 下编 正宗辑要
- 第一章 通论
- 一、《素》、《灵》
- 二、《难经》
- 三、《伤寒论》
- 四、《伤寒补亡论》
- 五、《伤寒直格》
- 六、《此事难知集》
- 七、《医经溯洄集》
- 八、《丹溪心法附余》
- 九、《伤寒补天石》
- 十、《伤寒六书》
- 十一、《伤寒绪论》
- 十二、《温热暑疫全书》
- 十三、《归砚录》
- 第二章 分论
- 一、考证温热名义
-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 四、温邪上受解
-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 七、温热病说
- 八、伏温论
-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十一、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
- 十二、论温热四时皆有
- 十三、论伏气春温
- 十四、春温有二
- 十五、温热提要
- 十六、温暑提纲
- 十七、论温热与风寒各异
- 十八、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 十九、论温热五种辨法
- 二十、温热有外感有伏邪
- 二十一、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二、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源不同治法各异
- 二十三、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 二十四、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
- 二十五、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
- 二十六、温暑伏气证状
- 二十七、伏气温病论
-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 二十九、五气皆从火化
- 三十、论温热即是伏火
- 三十一、暑热与火而言
- 三十二、暑命名之别
- 三十三、寒温暑湿汗解不同
- 三十四、风温湿温勿用发表攻里
- 三十五、温热燥证宜保津液
- 三十六、湿证非易治之病
- 三十七、湿温变证极多
- 三十八、太阴阳明之表受邪湿热居多
- 三十九、湿邪从膜原而入
- 四十、湿热证阳明必兼太阴
- 四十一、暑湿秽合邪
- 四十二、秋燥证治
- 四十三、秋燥证治论
- 四十四、新感秋燥说
- 第三章 辨脉
- 第四章 分症
-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