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诸方

《史载之方》书籍目录

治脾胃虚冷,停水滞气,凝而成涕,所下之痢,浑是白涕,宜吃此方,初得痢时,并无壮热头痛,方可吃此药。

舶上硫黄一两,细研如尘。

上以白面一分,锅内炒令熟,放冷,于乳钵内,与舶上硫黄末同研令匀,滴熟汤,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止为度,空心,温米汤下,若初得痢时,即不可吃此药。

治脾胃气冷,相刑于肾,土水相攻,寒湿交争,所下之痢,全是清涎,有如鸡卵清之类,宜吃此方,将舶上丸相间服。

石斛(去根) 白术 吴茱萸 续断

风(各一分) 诃黎勒(逐个面裹,火炮热,去核只使皮,秤半两) 牡蛎(一分,火煨通赤)

以上细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早朝空心,温米汤下五十丸,空心服。有壮热不请吃,治三焦壅热,其血流散,乘脾之虚,渗入大肠,而所下之痢,尽皆赤色,别无白痢相杂,并不壮热,亦无心腹疼痛,诊其脉上都洪大,脾脉外鼓而沉大,宜服此方,候上焦气清,赤痢消减,忽变成白,忽赤痢减后,却闻得小腹迸胀,即便修合后方吃取平安。

麻黄(去根) 防风 麦门冬(去心) 独活

芥穗(各一分) 蒲黄(四铢)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熟汤调下,去滓服,候赤稍减,忽变成白,忽闻小腹膨胀,即修合后方吃也,治赤痢吃前方了,忽变成白,忽已校可,忽闻小腹膨胀,宜吃此方。

防风 甘草(炙,各一分) 芎 (半两) 木香(三铢) 诃黎勒(面裹,火炮熟,去核,只使皮,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水一盏,煎取九分,空心和滓吃。

治水谷痢,所下痢并无赤色,只下黄涕,忽时下白沫,饮食减少,肌体黄瘦,宜服此方

诃子(面裹,火炮熟,去核,只使皮,一两) 黄橘白术 芎 (各半两) 甘草(四钱) 肉豆蔻(一个) 舶上硫黄(一两,细研)

上捣罗为细末,用舶上硫黄相和令匀,用薏苡仁作粉煮粥,丸如梧桐子大,急火焙干,每服五十丸,空心,温米汤下,须是焙干,莫令损药气,治赤痢,所下之痢,浑是鲜血,忽有黯色,据候,多因使性瘀怒,伤损肝心正气,忽因事争打,伤损经络,致有斯疾。

桑寄生(一两) 独活 木香 甘草(炙)

上为细末,水一盏,煎取八分,非时吃,每服二钱。

治疫毒痢并论(痢药,须子细对证用之,取效如神,大抵此一集方,无不精妙,但要病药相对。)

凡疫毒痢,一方一境,家家户户,更相染易,无不病,缘疫毒之痢,非独一般,证候多端,根源奇异,虽神农、岐伯,尚以为大奇之病,后之学医,未识其粗迹,岂知其津涯,但言白痢为冷,赤痢为热,赤白为冷热不和,不知有何经证,以白为冷,偏下暖药,幸亦无差,以赤为热,不知热从何藏,愚者妄言,不过曰热从肝心,因何无凉肝心必验之一方,定治赤痢以行于世,以赤白为冷热不和,又不知指称何藏,愚者妄言,不过曰,冷热气不和,复不知因何无和气药一方,定可用治赤白痢,以存之方册,医家自不知病在五脏,从何而生,只务检方行药,幸而偶有所中,入且获安,不幸而差之毫厘,所投之药,乃暗中与战,但病者不见痕迹,所伤无能知觉,观之得不寒心,吁,神农之后,世世学医者,未明天地之气候,不识五脏之应变者,不能知常病之源流,岂足与语奇病之变化,是以痢之一病,方册所载,古人所谈,未尝有一言一句略明其粗,予尝探寻五运之气数,稽诸天地之变化,推步六气之行度,参考脉气之缠注,以天验人,以人应天,痢之一病,亿万分中少知其一二,但以其变化之间,独可神悟,难以言穷,笔舌之间,不能曲伸其旨,使后学人洞识精微,而无悟人之性命,深以为恨,今但子细陈其粗迹,以为后之医者筌蹄,在详审而用之,适足以知我之用心,诚为爱人之切尔,经言,春若伤阳,夏必久多泻痢,此之一节,无问太岁,但一春之间,早有炎暑暄热之化,至于夏月,忽生泻痢之病,通其肝气,其病即愈,但两三盏无验,更不请吃,若少有效验,吃之以较为期,盖痢之一病,证候多端,药中其源,即便安校,故无在于多吃也,切虑世医误认证候,妄投药饵,以伤性命,但患痢之人,所吃之药,两三盏不见效验,更不请进服,今自有方,具其变之候,备别于下,更在详择而用之,永无差误,缘疫痢之状,变证多端,予请以太岁推之。

子午之年,君火司天,土性生金,火性制金,土火交生,湿蒸相搏,则宜其土有所润,火有所溽,火气见郁,心气内伤,乃生赤白血痢,寅申之年,相火司天,土火并化,气味交通,与此同候,丑未之年,太阴司天,土化流行,土火交通,湿热并至,子母同化,性不相侔,温湿攻心,脾郁,心气内变,血淤于中,注下赤白,且子午年、丑未年、寅申年、土之司天则异,而气化之生病则同,何也,答曰,夏秋相交,火金相继,土之一气,常游于其间,土有所润,暑有所溽,然后金生,是以火土二位,气位交通,事理相混,其所以司天之岁虽殊,相郁而生痢则一也,方见下,卯酉之年,阳明司天,金行其令,气化凄清,人少脾病,六月七月,水火相犯,八月九月,金木相攻,水之与木,一化有余,赤白下注,从此而生,是岁,君火司地,少阴在泉,火能制金,一旦于岁中火淫所胜,焰明郊野,则化来救寒,更作人病,赤白在下,己亥之年,少阳在泉,相火司地,与此同化,然君火之化善,相火之化恶,善则伤人迟,恶则伤人速,治同法,方并见下。

辰戌之年,太阳司天,水化流行,寒邪犯心,血气内变,伤损于中,因而下注赤白,此病世之罕有,盖伤犯人之急也,但辰戌年之痢,发热如火,当痛,所下之痢,如紫草水,如胶涎,如茶脚,不急治之,其亡也如反掌,方并见下。

己亥之年,厥阴司天木化流行,土木相交,风湿相争脾土受邪,此肝之热血,乘脾之困,渗入大肠,而生赤白泻痢之病,方见下。

以上天地气候,推之未详,予请以五运之政推之。

甲子、甲午,湿化有余丙子、丙午,寒运太过,庚子、庚午,上受天刑,必有水救,以上年辰,天地相过,刚柔始交,月气是水与天相犯水火相持,以为一年病始,更遇寒湿之运,与水相助,忽受刑之运,有水相救,以上年辰,岁半之前多有清肃之化,至于夏月,气候反,寒热交争,乃生赤白之痢,为此寒湿犯火德之与常例不同,自有方在下,子年为甚,而午年少减,若寒化偏多,阳化少举,乃生寒疟伤寒麸疮之病,痢疾乃加。

戊子年,上为天符,戊午年、天符岁会气以之详,人以之宁,一旦寒湿之气,少犯于心,忽注下赤白,人多患暴死,有此证候,治之亦与丙申年同,议者谓戊子、戊午年,天气运气皆是火,今乃言忽有寒湿犯心,何也,答曰,己午之上,有戊己之土,当有寒湿之化,与火相持,然后使金得而生,此戊辰、戊午年,亦疑有寒湿之化相犯于心也,经言,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盖以此也!

壬子、壬午,木运相助,风热大盛,木能制土,脾乃受邪,若此岁中,忽有大风炎热之胜,人生泻痢之病,其鬼在肝,方具于下,然子午之岁,地之初岁,寒邪与天相争,丙丁之位,与戊己共居,若于岁中反有寒湿之多,所生之痢,治亦与甲子、丙午、甲寅、甲申、丙寅、丙申、戊申、庚寅、庚申、壬寅、壬申年,气候大约与子午年同,所生之痢亦同,法方并见下。

乙丑、乙未、丁丑、丁未、己丑、己未、辛丑、辛未、癸丑、癸未、以上年辰,每一年之运,各管三气化,乙丑、乙未,金运本凉,以其气之不足,反与少征同化,然火土交味,太阴所寓,热化并行,湿热相持,心气内郁,血损于中,注下赤白,忽火之不常其德,侵伤其不足之金,则水必相救,寒邪犯心,因而生痢,此乙丑、乙未年之痢,忽有以土之郁火而生,忽有水之犯心而成。其受病脏腑虽不同,然土水共胞,寒湿同化,则其治大同而小异也,方并见下,经言,其运凉热寒,盖以此矣,向下准此而推。

丁丑、丁未、木运正,风与天土相犯,然以气之不足,反与少商同化,若于岁内,金之不常其德,多有清肃之化,则火必相救,炎暑将至,与土相持,而湿热相交,血气内损,乃注下赤白,然丑未之年,天能制色,土将犯水,木虽不足,而其怒无时,忽若风化大来,土木相战,则肝发伤脾,此丁丑、丁未年之痢,忽起于肝,忽生于脾者矣,方见下,经言,丁丑未之年,其运风凉热,盖以此也。

己丑、己未年,天符岁会,气以之详,物以之宁,人以之安,然太阴之味,先苦后甘,气化相交,土性生金,火性克金,忽于岁中火土相攻,心血内变,痢疾所生,人多暴死,此盖邪之不可侵伤于贵人也,方见下,遇此年辰,常吃调和脾气药,以安贵人,是服食之宜也辛丑、辛未,水运不足,虽上受天刑,然下加太阳,反归乎气,是岁,天土地水,寒湿偏多,火气见郁,若有痢之疾生,其起在心,其鬼在于脾肾,方并见下。

癸丑、癸未,火当其运,其气不足,反与少羽同化,是岁,太阳在泉,寒气不减,寒湿更作,火气见伤,痢之所生,其病在心,其鬼在脾肾胃,方并见下。

寅申之年,大约与子午年同,但相火之政暴,遇其独胜,则其害立至,若与水土相犯,其候变证多端,方具于下。

乙卯、乙酉年,金运不足,本与少征同,然乙在卯上,为天符,反归平气,在酉上,为三合。名曰贵人,邪不可犯,然是岁、金位在上,火位在下,名为逆化,金燥交合,切忌火气之胜,若火有所胜,水必来救,此年忽有痢疾之生,天气炎热,病起于心,气候清寒,病起于肾,方具于下,丁卯之年,木运不足,下加于卯,虽上受天刑,其政不减,是为岁中,忽有风热之胜,痢疾之生,其鬼在肝,乙酉之年,木受天刑,然是岁火司于地,与木相得,忽于岁中反有风热之作,方见下。

己卯、己酉年,土运不足,然木受天刑,必难相犯,忽于岁中风湿交争,痢之所作,其鬼在脾,卯年宜有此候,酉年差减,若有此疾,治之亦同,辛卯、辛酉年,水运不足,反与土同化,而岁水不及,火化妄行,与土相持,胜热客于胃,多下赤痢,忽作便血,土胜则溽火而注下赤白,是岁若有痢疾之生,一起于心,一起于脾,有方治之,具见于下。

甲辰、甲戌、丙辰、丙戌之年,寒湿过多,火气见溽,庚运之年,清化亦甚,是岁运气,与天水相生,与地土相得,以上年辰,痢疾之生,切为大害,不可妄投凉药,戊辰、戊戌之年,水火相战,壬辰、壬戌之年,土木相攻,所生之痢,其证自各不同,方具于下。

乙巳、乙亥之年,金运不足,无能与天相犯,乃与少征同化,丁巳、丁亥之年,上为天符,木化之甚。

己巳、己亥之年,木能制土,脾将受邪,辛巳、辛亥之年,水运不足,与土化同,土木相攻,脾气偏弱,癸巳、癸亥,不足之火,与天相得,与地相符,火致政不减,是痢疾所生,起在肝心,方并见下,以运言之,犹且未足,予请以六气推之,子午年、丑未年、寅申年、四月、五月,火土相交,辰戌年,四月、五月,水火相犯,己亥年,四月、五月、木土相攻,卯酉年,四月、五月,金火相持,水若相救,邪乃犯心,子午年,六月、七月,土火相郁,卯酉年,六月、七月,水火相犯,辰戌年,六月、七月,土木相攻,己亥年,六月、七月,火土相持,以上年月,忽生痢疾,皆随其月气相攻而成也,善为医者,先治其鬼,其病自愈,议者谓六气推迁,于十二月中各纪一步,今独举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两气,以言痢疾,何也。答曰,夏秋相交,火金相继,土水二化,长游行于其间,土寄于巳,所以生金,火位于申,所以制金,土生于申,所以传金,水生于申,所以救金,然后夏秋有相承之理,五行六气,玄妙从此而着,人之痢疾从此五行玄妙中生,是故圣人名之曰大奇之病,予故陈逐年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之气候以言之,其余他气生痢,皆仿此而推,切以六气之政化,见之未详,予请以脉候明之。

若今人之下痢,服凉药、暖药,皆不验,诊其脉,脾一指外鼓而沉,此名肠 ,其候非药力可治,久当自较,但世人有患不验,缠绵经久,却因乱吃一般物,便得安校,此乃正肠之候也,今有患痢,诊其脉,肝脉一指小而缓,此病轻,治即愈,今有人患痢,诊其脉,肾脉一指小而沉,所下之痢,皆是血痢,此之一病,受之非常,治之亦难,血温身热者死,方亦见下,今有人患痢,诊其脉,肝心脉、脾脉,皆微细,不涩不绝,所下皆是血痢,药到便安,今有人患痢,其脉微小,再三寻之,又沉而涩此之一候,若下白痢,其势虽重,庶几可治,若是下血,切忌发热,通身发热者死,热见七日死,以上所陈,虽未足以达痢之渊源,亦足以明其粗迹议者谓,如子所言,自甲子至于癸亥,每六十年中,未尝有一年不生痢疾,今世人患痢疾,于数年中间,忽止有一年,其故何也,答曰,六十年中,未尝有一年无水土相攻,未尝无土火相郁,未尝无水火相犯,但五运之政,譬如权衡,一年间五行气数更相承制,得其平等,则其疾自然不作,忽若一气大过,一藏有余,痢疾之生,应不旋踵,予故备陈其粗,以开后学之未悟,庶几诊疗之间,无差悟之过者矣,但毒痢伤人不一,惟水邪犯心为重,世人初患痢时,先发寒热,投药治之,其势不退,发热太甚,食则呕逆,下痢不止,心热如火,只要入凉处,只思吃冷水,狂走,浑身肌肉疼痛,着手不得,此候,十难治其三四也,治疫痢方,须是子细首尾读此方论令分明,识病根源然后吃药,但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忽头痛,忽壮热,忽转数行便下,赤白相杂,忽止下白痢,忽先下白痢,后变成赤痢,忽先下赤痢,后却变成白痢,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时,先发寒热头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气犯心,水火相战,故初得病先发寒热,水火相犯,血变于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苋菜水,无色泽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发寒热,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重也,先下白痢,而后有赤痢之变者,寒邪犯心,其势渐加也,先下赤痢,而后变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势渐减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气相等,寒湿之气相搏而成也,忽有赤少而白少,此寒邪之势有多少,毒痢之病有轻重,以白多为轻,以赤多为重,治之之法,先夺其寒,则所下之药一也,以太岁分之,则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并辰戌之年,运过丙申及庚运所临,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更无问太岁,盖天地变化,其候多端,难可穷尽,今立此方,但世人亦不必椿定太岁,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内,多有寒肃之化,阳光少见,忽寒热二气更相交争,忽于夏月多寒湿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发寒热,忽头痛忽先转数行,后有赤痢,忽赤白相杂,忽止下白痢,并宜吃此通神散,吃后取壮热减退,若两三盏后,壮热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别有论方在下。

麻黄(去根节) 官桂(去粗皮,各三分) 甘草(各一分,炙) 大芎

两) 细辛(八铢) 独活 桔梗(四铢,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非时,热汤调下,和滓热吃,若吃三两盏后,寒热不退,更勿吃,自别有方论在下,若吃此药后,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便修合第二、第三方药,吃之取安校,若寒热已退,赤痢未消减,更服三两盏,然不可多吃,一日只两盏,候赤痢消减,忽变成白痢,渐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后。

度数减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也,但六甲之年,六庚之岁,春夏之内,时气多寒,人得痢疾,此药通神,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岁,湿化偏多,人得痢疾,先发寒热,即于方内添草豆蔻一两修合也,又,不问太岁,但一年间,春夏之内多寒,人有痢疾,先发寒热,并宜吃此方,治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吃前方,寒热已退,赤痢已消减,宜进此方,还真散,若吃前方药,寒热未退,赤痢未消减,更勿进此药,但天地变化,其候非常,痢疾证候多端,此不得不尽子细故尔。

诃子(五个,用面裹,火炮熟,不要生,不要焦,得所去面,不使,就热,咬诃子破,去核不用,只使皮焙干。)

上细捣罗为末,每服二钱,以米汤一盏半,同药炼取一盏吃,若吐出一两口涎,便住,如此吃经数盏,大府渐安,出后减少,便修合第三方药吃,以牢固大肠,若吃前方药,壮热未退,血痢未减,不请进此药。

治疫毒痢,吃前两方药,病势已减,所下之痢,止余些小,忽青粪,忽如鸭粪,忽如茶汤,如浊油,忽只余些小浅深红色,宜吃此方,以牢固大肠,还复真气,舶上硫黄丸

舶上硫黄(一两,去沙石,细研,如飞尘。)

上以薏苡仁二两,炒熟,捣为末,与舶上硫黄相和匀,滴水相和,丸如梧子大,空心,以米汤下五十丸。

治毒痢,初得时,先发寒热,服前面毒痢方通神散三两盏,一日,忽隔一夜,寒热不退,下痢不减分数,通身发热,所下之痢,多是浓涕,如桃花色,如红米胶,每一次忽下一盏半盏已来。吃此药二盏三盏,经一日,忽一夜,寒热不退,下痢不减分数,更不进此药,若依法进药两盏,壮热便退,下痢少减分数,即请渐渐进此药,每日只两盏,候赤痢稍减,忽变成白痢,却修合上面还真散,吃取平安,且痢之有寒热,其证一也,前方以暖药解之,此方以凉药投之,其说何也。答曰,水邪犯心,身能发热,土湿郁火,身亦发热,肝热刑脾,身亦发热,惟至精者,识其秋毫之变,切恐世人未能通其妙旨,予因设此两方,以救其失,然毒痢之伤人,惟水邪犯心最为极重,但患痢疾之人,有增寒壮热,先吃上面通神散两三服,寒热不退,下痢不止,然后进此药,以太岁分之,惟六壬、六戊、寅申、巳亥之年,宜有此候,而六戊之年,尚有差变,盖火盛之年,必有寒湿相犯,故然,以六气推迁不定,又不可局定年辰,但一年之间,春夏之内,热气偏多,湿化不举,人有痢疾,肝脉弦,心脉洪,然后吃此药,若吃两盏后,不见效验,更勿进服,盖痢之所起,切忌水之犯心,不可妄投凉药,故此方两盏后无验,更不可服。

荆芥穗 牡丹皮(去心) 木香 白头翁

连(蜜浸一宿,火上炙干,使三分) 牵牛(炒,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一二沸急泻出,食后温和吃之,此药少见效验,更可进服,以安为期,然不可多吃,一日只两盏,痢才住,便得止。

治毒痢,初得时,发寒热,微有小寒,热忽止,腹痛,出后时,粪后有少胶涎,与赤痢相杂,却自误吃凉药,渐渐下痢极多,从早至暮,但只思睡,早朝即颜色枯瘁,身体稍凉,近晚至夜即面色赤,颜色光润,下痢极多,皆是清涎与赤痢相杂,通身发热,不思饮食,浑身肌肉着床则痛。据此候,宜当吃此药,但身体大热如火,与人相近,则热气逼人,其脉轻微,轻手取之,散满指下,不分部位,全无骨力,指下如风如气,重手取之,指下全无,急用诃子五个炮制如下面法,掏罗为末,为一服先用热米汤调,和滓热服,吐出涎,脉气方生可进下面方

白术(半两) 白芷 芍药 大芎(各一分) 甘草(四铢,炙) 诃子(五个,面裹炮熟,

上细捣罗为末,每服三钱,热陈米汤调下和滓吃。

治毒痢初得病时,并无寒热,所下之痢,全是浓血,忽黯血,左右三部脉气,皆微细,宜吃此方。

桑寄生(一两) 防风 芎 (各一分) 甘草(四铢,炙)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空心和滓吃。

治赤白痢,初得时,并无寒热,忽患赤白痢,经久未较,别无增寒壮热,宜此方。

淡豉(十个) 黄连(四十九枚,每枚长一粒饭许)

上件,用新 瓶一个,安药在内,以新片瓦盖瓶口,大火 通赤后,烟绝取出,就热,研如飞尘,每服二钱,热盐米汤调下,和滓服,应是赤白痢,无问赤多白少,但身体无增寒壮热者,皆可吃此方。

治赤痢,或赤白相杂,初得时,并无增寒壮热,经及数日,身体不热,只闻小腹内躁热,下血不止,或止血便暖药不见验效,宜服此方,寅申、己亥年,六壬之年,宜有此候,但吃两盏后不见效,更不请吃此药,但唇皮赤,忽肿,黯色,小便黄白,身体凉,夜间则发热,如此,即肝热刑脾之证也。

荆芥牡丹皮(去心) 白头翁 地榆

牵牛(炒熟,三铢) 木香(三铢)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两沸,食后,和滓温服。须是一年之间,春夏之内,风热太甚,分明识其痢疾,定是伏热,方可进此药。

治下赤痢,身体并无增寒壮热,此名肝心变 。

黄连(一两,蜜浸一宿,炙令香熟) 木香(三铢)

上为细末,浓煎,陈米汤调下二钱,食后,和滓服。

治赤痢不止,其脉反微小沉而又涩,其身热者死,热七日死,此候极危困,但吃上面通神散一两盏,发热便退,亦庶几可治,便修合上面还真散,舶上黄丸,吃取安校,若吃通神散后,发热不退,难治之也。

治患赤痢赤白,忽因先寒疟,后变成痢,忽因患痢后,却变成寒疟,但疾痢时,无问赤白,若有增寒壮热,并宜吃上面通神散,吃了,热壮已退,便修合还真散,舶上黄丸,吃取安校,缘此证候,乃水邪犯心,治之不可轻也。

桑寄生(半两) 地榆 芎 防风(各一两)

木香(各三铢)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取八分,和滓热服,经数日外,仍修合暖益脾药吃。

此方。

使君子(半两,蒸三度) 诃子(一两,面裹炮,去核使肉) 白芜荑

榔肉豆蔻 木香(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空心,仓米汤调下,量儿大小服之。

治小儿肝受疳气,相刑于脾,所下之痢,多是鲜血,忽是脓血,忽赤白相杂,宜此方。

防风 地榆 芎 白蒺藜(去刺,各一分)

草(各三铢,炙) 黄连(四铢,二十四铢为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非时或食后任意,煎点冷吃。

治痰嗽,益真丸

人参 黄 吴白术(各半两) 木香(一分)

归(去苗) 白芍药

枳实(一钱,炒)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非时,清汤下三十丸,一日两服。

治气弱腹结。

白术(半两) 人参(一钱) 大芎 甘草(炙)

苓(三分)

钱,炮)

上为细末,空心,水一盏,姜三片,枣二个,破之,同煎七分,去滓服。

治心气动,肝脉亏。

桑寄生(一分) 茯苓 防风 独活(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磨沉香少许,煎七分。

治精血皆虚,鹿茸丸

血茸(半两,用酥微炙) 五味子 山药(各一两,以上三件为末) 青盐(三钱,令研

上炼蜜和作一块,收瓷合中,临时丸,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下。

治肝肾气虚,外应目不荣,宜服此足精丸

好熟干地黄(须是蒸九遍,用酒制造者) 当归(去苗) 白芍药 人参 山药(各半两) 茄茸(酥炙,去皮,七钱) 五味子(六钱)

甘菊(各三钱)

大芎 肉苁蓉(各四铢)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浓煎,糯米汤入盐少许,下五十丸。

又服洗肝散

天麻(半两,酒浸一宿,湿纸裹煨) 白僵蚕(去口,去丝) 天南星(炮,各一分)

(二钱) 黄 薏苡白芍药(各半两) 白蒺藜 (去刺,四分)

(炙) 人参(各三分) 木香(一钱半)

上为细末,水一盏,薄荷二叶,磨沉香少许,同煎药之时,取七分,去滓服,日进二三服,每服二钱。

补心气人参散

人参(七钱) 伏神 山药(各半两) 白芍药

分半) 甘草(一分,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枣少许,煎七分。

司业六脉满而不实,寸口倍于人迎尺脉。

血浊而气浮,宜清血,抑肺气,如此,即隔通而气归于下,不可服燥烈之药,第一方。

人参(七钱,好者) 陈橘皮(去白,一分半)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三钱)

紫菀 防风(各一分) 黄

刺)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非时或食后少时,水一盏,磨沉香少许,生姜一片,同煎八分,初服三四服,觉膈快,便不须服,却只常服丸子,候三两日间,觉似壅,即进一服,此散子不常服。

又方。

天麻(面裹炮) 肉苁蓉(酒浸一宿) 熟干地黄(好者) 菟丝子(酒浸一宿)

柏子仁(各半两) 萆 茯苓

钱) 枳实(一分,面炒过)

上为细末,捣薏苡仁为粉,煮作稀糊,丸如梧子大,阴干,每日空心,浓煎,糯米汤入盐,下五十丸,

治小儿腹中有气不散,而脏腑微涩,夜有盗汗

使君子(三钱) 京三棱 萆 白茯苓活(二分)

上为细末,非时,水半盏,煎二钱,炼取三分,去滓服,觉气散,则已之,不可多服。

治小儿泻,本因伤水。

诃子 白术 白芍药(各一分) 甘草(炙)

连(半分,炒)

上为粗末,煎一钱许,去滓服,水七分,煎至半盏。

久便血。

黄连(一钱,炒半焦) 白蒺藜(去刺,半两) 槐花(炒焦) 独活

枳实(炒焦) 荆芥蔓荆子(各一分)

钱,炙)

上为细末,食后,水一盏,煎三钱匕,取七分,和滓服,或炼蜜丸如梧子大,清汤下三四十丸,无时日,一服或二服。

治小儿急慢惊风

人参(半两,好者) 天麻(炮) 天南星(炮) 黄 芎 (各二钱) 薏苡仁 独活 伏神 蔓荆子(各一分) 鳖甲(酥炙黑) 木香(各一分半) 甘草(一分) 半夏(姜制,一钱半) 干蝎(四个,全者,用糯米同炒,米熟为度) 麝香(同朱砂研) 朱砂(令两临脉旋入少许。)

上为细末如飞尘,入朱砂麝香少许,每服二钱,同煎三四沸,与三匙头,如更发数,即添麻黄一味,并煎服,不入麻黄如大府冷,即添白术末一二豆粒许,同煎,小儿药、宜服细末,取其气液之全,唯是止泻痢,乃作丸耳。

治血滞精虚,肛门痒痛成

白蔹 黄 (炙各半两) 槐花(微炒) 茯苓

各一分) 南木香(钱半)

上为粗末,非时,水一盏,煎三四钱匕,取八分,去滓服,每日空心,先服鹿茸青盐丸,方在前。却日进三四服,以去痔根,初服只一二服,俟服青盐丸及旬日,自然可载此药,后续进两三服,二药相兼而进,久可以去其根本,下血日多,即令人心忪,无情绪,意思不悦,宜戒酒,慎护,病虽已止,宜服此二药。

服药若痔根已安,藏血未止,即更服后方。

新活鲫鱼一个(重四五两以上者,去肠,不去鳞。) 白矾(三两,微敲研) 槐花(半两) 蒲黄(一分)

上兑合,同纳于鱼腹中,纳药了,以线系之,入一 合中,外以盐泥固济干,十斤炭蔟之,火尽取出,细研如尘,蒸饼丸如梧子大,非时,米汤下二三十丸,一日一两服。

少阳相火之复与水争战,耳痛方。

官桂(去皮,三钱) 白芍药 白茯苓 桔梗 麦门冬(去心,各一分) 黄 (半两) 山茵陈(二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两片,煎至七分,去滓服,日三,如不痛,更不消服,只进补肾药,小儿藏寒。

泄泻不止,豆蔻丸

草豆蔻(一枚,剥开皮,入乳香一块在内,复用和白面裹,慢火烧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

上为细末,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无时。

治妇人骨蒸方

桑白皮 黄 薏苡仁(各半两) 茵芋 紫苏叶 茯苓 甘草(各一分,炙) 官桂(去皮,二分)

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八分服之,三四日,却服后方。

微利不妨,如脚未消,即间用豆汤服一服。

又方

牛膝(去头,酒浸一宿) 当归(去苗) 茯苓 熟干地黄

心,各半两) 柏子仁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五十丸。

小儿泄,浓腹丸。

地榆 天麻 芎 赤石脂(各一分)

姜炙) 木香(半分)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非时服三十丸。

治久泻方

白术(半两) 白芍药(半两) 桔梗(一分) 白芷(半两)

上为细末,以猪肝四两片切,如食法,入少盐和之,不用油,用药先和一半于铫内,先爆过,次用木炭火上炙干,再传末作两三次食之,止泄最妙。

又方新制

人参(一两) 黄 薏苡仁 糯米末

草(炙) 鳖甲(酥炙,各一分) 白术(半两) 肉豆蔻(大者两个)

上为细末,不罗,非时,以水一盏,生姜一片,枣子一个,破之,同煎三钱,取七分服,去滓服,至十来服,或七八服,觉血淡,或微有些小腹痛,每服加白术少许,及乌梅肉半个煎,但血旋止,和胃药,药未可全去,只桔梗,枳实二味,以白蒺藜代之。

痢稍止未全减脏腑忽下血犹未止,却服此方。

黄 (轻炙) 白蒺藜(去刺,各半两) 白蔹 茯苓

诃子皮(四钱) 木香(一分) 黄连(烧焦,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非时,清汤下二十丸至三十丸,米汤亦得。

又方

诃子(炮令大熟) 山药 人参 白术(各半两)

去肝风,但通肠于利药中,使非诃子,不能为功。)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汤下三十丸,常服以去痔疾,又能足血。

进饮食、香术丸

白术(一两,炒) 丁香(一钱半) 半夏 木香(炮)

(炒) 神曲(炒,各半两)

上为末,水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朝米汤下三十丸,食后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史载之方》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史载之方》书籍目录
  1. 治痢诸方《史载之方》
  2. 治痢宜和营卫养筋膜《伤寒补例》
  3. 治两腮红肿《奇方类编》
  4. 治痢要诀《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5. 治两手拘挛半身不遂二百四十六法《针灸神书》
  6. 治痢仙方《奇方类编》
  7. 治两眼夜不见物《奇方类编》
  8. 治痢贴脐神方《急救广生集》
  9. 治两眼夜不见物《回生集》
  10. 治痢四神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11. 治疗《临床营养学》
  12. 治痢散《医学心悟》
  13. 治疗《临床营养学》
  14. 治痢奇方《退思集类方歌注》
  15. 治疗《临床营养学》
  16. 治痢疾神验方《回生集》
  17. 治疗《临床营养学》
  18. 治痢疾《是斋百一选方》
  19. 治疗《临床营养学》
  20. 治痢方《是斋百一选方》
  21. 治疗《临床营养学》
  22. 治痢,四神散。《苏沈良方》
  23. 治疗《临床营养学》
  24. 治痢,芍药散。《苏沈良方》
  25. 治疗《临床营养学》
  26. 治痢《是斋百一选方》
  27. 治疗《急诊医学》
  28. 治痢《是斋百一选方》
  29. 治疗《急诊医学》
  30. 治痢《是斋百一选方》
  31. 治疗《急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