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化解

《素灵微蕴》书籍目录

两精相抟,合而成形,未形之先,爰有祖气,人以气化而不以精化也。精如果中之仁,气如仁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

天地之理,动极则静,静极则动,静则阴生,动则阳化,阴生则降,阳化则升。 《关尹子》 :无有升而不降,无有降而不升。降者为水,升者为火。 《河图》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此阳之动极而静,一阴生于午也,阴盛则下沉九地而为水,而其生水之根,则在于天。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此阴之静极而动,一阳生于子也,阳盛则上浮九天而为火,而其生火之根,则在于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阳自地生,未浮于天而为火,先升于左而为木,得乎天者亲上,阳动而左升,故曰天生。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阴自天生,未沉于地而为水,先降于右而为金,得乎地者亲下,阴静而右降,故曰地生。凡物先生而后成,故以初气生而终气成。天与地旋,相生成者,独阳不能生,独阴不能成也。

知天道则知人道矣,男子应坎,外阴而内阳,女子象离,外阳而内阴。男以坎交,女以离应。离中之阴,是为丁火,坎中之阳,是为壬水。阳奇而施,阴偶而承,丁壬妙合,凝蹇而成。阴阳未判,是谓祖气。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者浮轻而善动,浊者沉重而善静。动静之交,是曰中皇。中皇运转,阳中之阴,沉静而降,阴中之阳,浮动而升。升则成火,降则成水。水旺则精凝,火旺则神发。火位于南,水位于北。阳之升也,自东而南,在东为木。阳之在东,神未发也,而神之阳魂已具。魂藏于血,升则化神。阴之降也,自西而北,在西为金。阴之在西,精未凝也,而精之阴魄已成。魄藏于气,降而生精。升降之间,黄庭四运,土中之意在焉,是曰五神。五神既化,爰生五气,以为外卫,产五精,以为内守,结五脏,以为宫城,开五官,以为门户。肾以藏精,开窍于耳,生骨而荣发。心以藏神,开窍于舌,生脉而荣色。肝以藏魂,开窍于目,生筋而荣爪。肺以藏魄,开窍于鼻,生皮而荣毛。脾以藏意,开窍于口,生肉而荣唇,气以煦之,血以濡之,日迁月化,潜滋默长,形完气足,十月而生,乃成为人。

其或男或女者,水火感应先后之不齐也。壬水先来,丁火后至,则阳包阴而为女,丁火先来,壬水后至,则阴包阳而为男。 《易》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以坤体而得乾爻则成男,以乾体而得坤爻则成女,非秉父气则为男,秉母气则为女也。

生理皆同,而情状殊绝者,气秉之不均也。 《灵枢·通天》分言五态之人:太阴之人,秉水气也,太阳之人,秉火气也,少阴之人,秉金气也,少阳之人,秉木气也,阴阳和平之人,秉土气也。阴阳二十五人,备言五形之人,是秉五气之全者。一气又分左右,左右又分上下,五行各五,是为二十五人。生人之大凡也。

五行异气,情貌爰别,而人之受气,又有偏完偏实之不一,清浊厚薄之迥异,因而性质运命,高下霄壤。推其原始,总由祖气而分。祖气不同,故精神异其昏明,气血殊其滑涩,五脏五官,以及筋脉骨肉,皮毛爪发,胥有美恶之辨,灵蠢寿夭,富贵贫贱,于此悬别,所谓命禀于生初也。人与天地同气,秉赋既异, 乃与天运之否泰,无心而合,此气化自然之妙也。

祖气秉于先天,冲漠(冲漠 恬静虚寂。)无形,其通塞从违,显而可见者,后天之气也。凡气数之乖蹇,虽机兆未形,而其精神渫越,见之梦寐,气血郁浊,蒸为虮虱虫虬,甚至色已明征,神且先告,第(第 但。)昧者不知耳。及其否极病生,疾痛切身,然后能觉,此愚夫之恒情也。《太素》以脉而谈禄命,深有至理,而拘士非之,以为穷通身外之事,与血气无关,智浅鲜矣。叔皮之论王命,萧远之论运命,及孝标辨命之作,皆言天运而不言人理,则亦知其略而未睹其原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素灵微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素灵微蕴》书籍目录
  1. 胎化解《素灵微蕴》
  2. 胎候《妇人规》
  3. 胎患内障《中医名词词典》
  4. 胎候《景岳全书》
  5. 胎患内障《中医词典》
  6. 胎寒证(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7. 胎患内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8. 胎寒胎热《幼科释谜》
  9. 胎患内障《中医眼科学》
  10. 胎寒论《幼科概论》
  11. 胎患内障歌《眼科心法要诀》
  12. 胎寒候《诸病源候论》
  13. 胎患内障歌《医宗金鉴》
  14. 胎寒腹痛《扁鹊心书》
  15. 胎黄《中医名词词典》
  16. 胎寒不安《竹林女科证治》
  17. 胎黄《景景医话》
  18. 胎寒《慈幼新书》
  19. 胎黄《中医词典》
  20. 胎寒《活幼心书》
  21. 胎黄《医宗金鉴》
  22. 胎寒《活幼心书》
  23. 胎黄《冯氏锦囊秘录》
  24. 胎寒《竹林女科证治》
  25. 胎黄《医述》
  26. 胎寒《明医指掌》
  27. 胎黄《证治准绳·幼科》
  28. 胎寒《明医指掌》
  29. 胎黄《寿世保元》
  30. 胎寒《寿世保元》
  31. 胎黄《明医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