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解
《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若汗无故而出者,乃因阴阳偏胜也。如小儿无因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属阳,有虚实之别。虚者汗出翕翕,发热恶寒,乃表虚也。汗出蒸蒸,发热不恶寒,乃里实也。表虚者法当固表,里实者法当攻热。又有睡则汗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主阴虚,然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二候。心虚当补心,心热当凉血,最宜详辨,因作汗解。

- 汗解《儿科萃精》
- 汗家《中医词典》
- 汗解紧愈证二十四 阳明七十五《伤寒悬解》
- 汗家《中医名词词典》
- 汗空《中医词典》
- 汗后作喘证四 太阳五十九《伤寒悬解》
- 汗类《察病指南》
- 汗后致虚《经方实验录》
- 汗量辨病《常见病自测》
- 汗后心悸《伤寒说意》
- 汗论《温病条辨》
- 汗后亡阳《伤寒说意》
- 汗门《针灸大成》
- 汗后吐泄《伤寒说意》
- 汗门《张氏医通》
- 汗后吐逆证五 太阳七十五《伤寒悬解》
- 汗窍《中医词典》
- 汗后吐逆证六 太阳七十六《伤寒悬解》
- 汗吐下不解(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汗后吐蛔《伤寒说意》
- 汗吐下法亲历记《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汗后四十四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汗吐下法亲历记《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汗后热《丹溪手镜》
- 汗吐下后心烦《伤寒说意》
- 汗后劳复证《伤寒九十论》
- 汗吐下后心满气冲头眩身摇心悸肉瞤《伤寒说意》
- 汗后烦渴:第三十凉膈减桂五苓桂苓甘露饮益元散《河间伤寒心要》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医学入门》
- 汗后发噫《扁鹊心书》
- 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医学入门》
《儿科萃精》
- 作者:陈守真 朝代:民国 年份:公元1930年
- 李序
- 自序
- 凡例
- 卷一总论
- 卷二初生门
- 初生保护
- 附养子十法
- 初生拭口
- 初生断脐
- 初生洗浴
- 初生哺乳
- 初生乳核
- 初生剃头
- 初生无皮
- 初生胎黄
- 初生胎赤
- 初生不啼
- 初生不乳
- 初生不小便
- 初生不大便
- 初生二便不通
- 初生眼不开
- 初生吐不止
- 初生肛门内合
- 初生噤口
- 初生撮口
- 初生脐湿脐疮
- 初生脐突
- 初生脐风
- 初生啼哭不止
- 初生夜啼
- 初生遍身鱼泡
- 初生螳螂子
- 初生猢狲疳
- 初生阴囊过大
- 初生阴囊缩入腹
- 初生赤游风
- 卷三身体诸病门
- 卷四伤风门
- 卷四伤寒门
- 卷四伤暑门
- 卷四伤湿门
- 卷四火热门
- 卷四感冒门
- 卷四时疫门
- 卷五惊风门
- 卷五痫症门
- 卷五痘证门
- 卷五麻疹门
- 卷六霍乱门
- 卷六疳证门
- 卷六疟证门
- 卷六痢证门
- 卷六疝证门
- 卷六淋证门
- 卷六黄胆门
- 卷七痰证门
- 卷七血证门
- 卷七汗证门
- 卷七咳嗽门
- 卷七喘证门
- 卷七吐证门
- 卷七泻证门
- 卷七积滞门
- 卷七癖疾门
- 卷八水肿门
- 卷八腹胀门
- 卷八三消门
- 卷八头痛门
- 卷八腹痛门
- 卷八杂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