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胀
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用白术、山楂、神曲、陈皮。心下须用枳实、黄连。如肥人心下痞,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乃是湿热,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挟血成窝囊而痞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山栀子、大黄之类。

- 痞胀《痰火点雪》
- 痞胀《中医词典》
- 痞证表里《伤寒说意》
- 痞硬《伤寒心法要诀》
- 痞证七条《伤寒贯珠集》
- 痞硬《医学摘粹》
- 痞证治《医宗金鉴》
- 痞饮《中医词典》
- 痞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痞癣《急救广生集》
- 痞症门《小儿推拿广意》
- 痞续法《医学纲目》
- 痞症门推法《推拿抉微》
- 痞似结胸《活幼心书》
- 癖《中医词典》
- 痞塞《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癖《医学纲目》
- 痞热《中医词典》
- 癖《续名医类案》
- 痞气丸《医方论》
- 癖《证治准绳·幼科》
- 痞气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癖《普济方·针灸》
- 痞气成黾《奇方类编》
- 癖《普济方·针灸》
- 痞气《药症忌宜》
- 癖《针灸资生经》
- 痞气《金匮翼》
- 癖《女科证治准绳》
- 痞气《张聿青医案》
- 癖《灸法秘传》
《痰火点雪》
-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六味丸方论
- 大造丸方论
- 痰火杂症补遗
- 痰火死症
- 痰火脉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五脏五味补泻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 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火实泻之
- 神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土实泻之
- 土虚补之
- 本湿除之
- 标湿渗之
- 气实泻之
- 气虚补之
- 本热清之
- 本寒温之
- 标寒散之
- 水强泻之
- 水弱补之
- 本热攻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凉之
- 火强泻之
- 火弱补之
- 精脱固之
- 实火泻之
- 虚火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热平之
- 标热和之
- 胃实泻之
- 胃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解之
- 肠实泻之
- 肠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虚寒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下虚补之
- 本热利之
- 标寒发之
- 引经报使
- 五味宜忌
- 五味偏胜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