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流注第十
素问云.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天恐人字)常数.(新校正云.甲乙经.十二经水篇.血气多少与素问不同太阳多血多气.太阴多血少气)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难经云.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医种子曰.足三阴经.胸腹无脉.铜人图.强为阴经者.非也.然人手之阴经.自腋而出.足之阴经.自髀而入.入者.入于腹内.故能属脏络府.上膈挟咽.连舌入脑.非在皮肤肌肉之外者也.注图者.惑于甲乙.强膺俞胸俞冲脉之穴.以为属足三阴经.脉气所发.十四经发挥.尤为谬甚.真千古之长夜矣.遍考阴阳离合.气府.气穴.经脉.经别等篇.深知所列之穴.的非阴经.故表而出之.

- 经脉流注《经穴汇解》
- 经脉流注《针灸素难要旨》
- 经脉流注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 经脉连环《黄帝内经太素》
- 经脉皮部《黄帝内经太素》
- 经脉类论列总方《景岳全书》
- 经脉起止《四圣心源》
- 经脉孔穴起止图说《金针秘传》
- 经脉气血多少歌《针灸大全》
- 经脉厥《黄帝内经太素》
- 经脉说《古今医统大全》
- 经脉解《素灵微蕴》
- 经脉统论《圣济总录》
- 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 经脉统论《普济方·针灸》
- 经脉交会八穴歌《针灸聚英》
- 经脉系统《中医基础理论》
- 经脉交会八穴歌《针灸问对》
- 经脉相行篇《外经微言》
- 经脉交会八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灵素节注类编》
- 经脉根原《四圣心源》
- 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类经》
- 经脉根结《针灸甲乙经》
- 经脉长短《针灸素难要旨》
- 经脉根结《黄帝内经太素》
- 经脉正别《黄帝内经太素》
- 经脉动惕证十一 太阳百三十三《伤寒悬解》
- 经脉之本《景岳全书》
- 经脉第一(中)《针灸甲乙经》
- 经脉之本《妇人规》
《经穴汇解》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叙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折量分寸法
- 头面部第一
- 前发际旁行凡七穴
- 头中行.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却行至风府.凡八穴.
- 头第二行直眉头.挟中行各一寸半.却行至玉枕.凡十穴.
- 头第三行直瞳子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
- 后发际旁行凡五穴
- 耳上凡八穴
- 耳后凡十二穴
- 面中行直神庭下行凡五穴
- 面第二行.直曲差下行.凡八穴.
- 面第三行直目上临泣下行凡十二穴.
- 面第四行.直本神下行.凡六穴.
- 面第五行.直头维下行.凡十二穴.
- 耳前凡八穴
- 项颈部第二(凡十九穴)
- 卷之二
- 卷之三
- 胸博第五
- 胸中行自天突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 胸第二行.自俞府.挟璇玑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 胸第三行自气户挟俞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 胸第四行自云门挟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
- 腹部第六
- 腹中行自鸠尾.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
- 腹第二行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
- 腹第三行.自不容.挟幽门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气冲及急脉凡二十六穴.
- 腹第四行.自期门上.直两乳.挟不容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
- 侧胁部第七(凡二十穴)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奇穴部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