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相行篇

《外经微言》书籍目录

雷公问曰:帝问脉行之逆顺若何,余无以奏也。愿天师明教以闻。岐伯曰:十二经脉有自上行下者,有自下行上者,各不同也。雷公曰:请悉言之。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上下相行之数也。雷公曰:尚未明也。岐伯曰:手之三阴: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包络也。手太阴从中府走大指之少商,手少阴从极泉走小指之少冲,手厥阴从天池走中指之中冲。皆从脏走手也。手之三阳: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也。手阳明从次指商阳走头之迎香,手太阴从小指少泽走头之听宫,手少阳从四指关冲走头之丝竹空,皆从手走头也。足之三阳: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也。足太阳从头睛明走足小指之至阴,足阳明从头头维走足次指之厉兑,足少阳从头前关走四指之窍阴,皆从头走足也。足之三阴;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也。足太阴从足大指内侧隐白走腹之大包,足少阴从足心涌泉走腹之俞府,足厥阴从足大指外侧大敦走腹之期门,皆从足走腹也。雷公曰:逆顺若何?岐伯曰:手之阴经,走手为顺,走脏为逆也;手之阳经,走头为顺,走手为逆也;足之阴经,走腹为顺,走足为逆也;足之阳经,走足为顺,走头为逆也。雷公曰:足之三阴,皆走于腹,独少阴之脉下行,何也?岂少阴经易逆难顺乎?岐伯曰:不然,天冲脉者,五藏六腑之海也。五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下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冲,循阴阳内廉入胭中,伏行(骨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由少阴经渗三阴,其在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邪结则跗上脉不动,不动则厥,厥则足寒矣。此足少阴之脉少异于三阴而走腹则一也。雷公曰:其少异于三阴者为何?岐伯曰:少阴肾经中藏水火,不可不曲折以行,其脉不若肝脾之可直行于腹也。雷公曰:其走腹则一者何?岐伯曰:肾之性喜逆行,故由下而上,盖以逆为顺也。雷公曰;逆行宜病矣。岐伯曰:逆而顺故不病,若顺走是违其性矣,反生病也。雷公曰:当尽奏之,岐伯曰:帝问何以明之?公奏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髁必动。乃可以验逆顺之行也。雷公曰:谨奉教以闻。

陈远公曰:十二经脉有走手、走足、走头、走腹之异,各讲得凿凿。其讲顺逆不同处,何人敢措一辞。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外经微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外经微言》书籍目录
  1. 经脉相行篇《外经微言》
  2. 经脉系统《中医基础理论》
  3.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灵素节注类编》
  4. 经脉统论《普济方·针灸》
  5. 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类经》
  6. 经脉统论《圣济总录》
  7. 经脉长短《针灸素难要旨》
  8. 经脉说《古今医统大全》
  9. 经脉正别《黄帝内经太素》
  10. 经脉气血多少歌《针灸大全》
  11. 经脉之本《景岳全书》
  12. 经脉起止《四圣心源》
  13. 经脉之本《妇人规》
  14. 经脉皮部《黄帝内经太素》
  15. 经脉直指《医效秘传》
  16. 经脉流注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17. 经脉终始《此事难知》
  18. 经脉流注《经穴汇解》
  19. 经脉终始篇《外经微言》
  20. 经脉流注《针灸素难要旨》
  21. 经脉诸脏病因《景岳全书》
  22. 经脉连环《黄帝内经太素》
  23. 经脉诸脏病因《妇人规》
  24. 经脉类论列总方《景岳全书》
  25. 经目屡验良方《上池杂说》
  26. 经脉孔穴起止图说《金针秘传》
  27. 经内镜直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8. 经脉厥《黄帝内经太素》
  29. 经逆赤肿《中医词典》
  30. 经脉解《素灵微蕴》
  31. 经逆赤肿《张氏医通》

《外经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