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秋温兼伏气化热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籍目录

天津徐姓媪,年五十九岁,于中秋上旬得温病,带有伏气化热。

病因 从前原居他处,因迁居劳碌,天气燥热,有汗受风,遂得斯病。

证候 晨起,觉周身微发热兼酸懒不舒,过午,陡觉表里大热,且其热浸增。及晚四点钟往视时,见其卧床闭目,精神昏昏。呻吟不止。诊其脉左部沉弦,右部洪实,数近六至。问其未病之前,曾有拂意之事乎?其家人曰∶诚然,其禀性褊急,恒多忧思,且又易动肝火。欲见其舌苔,大声呼数次,始知启口,视其舌上似无苔而有肿胀之意,问其大便,言素恒干燥。

诊断 其左脉沉弦者,知其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是以呻吟不止,此欲借呻吟以舒其气也。其右脉洪实者,知此证必有伏气化热,窜入阳明,不然则外感之温病,半日之间何至若斯之剧也。此当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热,而以调气舒肝之药佐之。

处方 生石膏(二两捣细) 知母(八钱) 生莱菔子(三钱捣碎) 青连翘(三钱)甘草(二钱) 粳米(四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

方解 莱菔子为善化郁气之药。其性善升亦善降,炒用之则降多于升,生用之则升多于降。

凡肝气之郁者宜升,是以方中用生者。至于连翘,原具有透表之力,而用于此方之中,不但取其能透表也,其性又善舒肝,凡肝气之郁而不舒者,连翘皆能舒之也。是则连翘一味,既可佐白虎以清温热,更可辅莱菔以开肝气之郁滞。

复诊 将药两次服完,周身得汗,热退十之七八,精神骤然清爽。左脉仍有弦象而不沉,右脉已无洪象而仍似有力,至数之数亦减。问其心中仍有觉热之时,且腹中知饥而懒于进食,此则再宜用凉润滋阴之品清其余热。

处方 玄参(一两) 沙参(五钱) 生杭芍(四钱) 生麦芽(三钱)鲜茅根(四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方中用滑石者,欲其余热自小便泻出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大便通下,其热全消,能进饮食,脉象亦和平矣。而至数仍有数象,俾再用玄参两半,潞参三钱,煎服数剂以善其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籍目录
  1. 秋温兼伏气化热《医学衷中参西录》
  2. 秋温昏谵腹满证《余无言医案》
  3. 秋温外热中寒证《余无言医案》
  4. 秋温恶候叠见证《余无言医案》
  5. 秋疫《儿科萃精》
  6. 秋温《中医词典》
  7. 秋应中衡《中医名词词典》
  8. 秋为疟《医学纲目》
  9. 秋应中衡《中医词典》
  10. 秋水仙碱《药理学》
  11. 秋月咳嗽《中医词典》
  12. 秋霜散《博济方》
  13. 秋燥《时病论歌括新编》
  14. 秋暑(秋凉)《时病论歌括新编》
  15. 秋燥《中医名词词典》
  16. 秋暑(秋凉)《时病论歌括新编》
  17. 秋燥《时病论歌括新编》
  18. 秋暑《时病论》
  19. 秋燥《中医词典》
  20. 秋暑《中医词典》
  21. 秋燥《医述》
  22. 秋时用药诸方《养老奉亲书》
  23. 秋燥《临证指南医案》
  24. 秋时晚发《中医词典》
  25. 秋燥《温病条辨》
  26. 秋时摄养《养老奉亲书》
  27. 秋燥《温病条辨》
  28. 秋石阴阳二炼法《古今医统大全》
  29. 秋燥《温病条辨》
  30. 秋石阴阳二炼辨《古今医统大全》
  31. 秋燥《回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