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论火不归原治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籍目录

方书谓下焦之火生于命门,名为阴分之火,又谓之龙雷之火,实肤浅之论也。下焦之火为先天之元阳,生于气海之元气。盖就其能撑持全身论,则为元气;就其能温暖全身论,则为元阳。此气海之元阳,为人生命之本源,无论阴分、阳分之火,皆于此肇基。气海,纯系脂膜护绕抟结而成。

其脂膜旁出一条,与脊骨自下数第七节相连。夹其七节两旁,各有一穴,《内经》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也。而气海之元阳由此透入脊中,因元阳为生命之本,故于元阳透脊之处谓之命门。由斯观之,命门之实用,不过为气海司管钥之职,下焦之火,仍当属于气海之元阳。论下焦之火上窜不归原,亦气海元阳之浮越也。

然其病浑名火不归原,其病因原有数端,治法各有所宜,爰详细胪列于下。

有气海元气虚损,不能固摄下焦气化,致元阳因之浮越者。其脉尺弱寸强,浮大无根。其为病,或头目眩晕,或面红耳热,或心热怔忡,或气粗息贲。宜治以净萸肉、生山药各一两,人参玄参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心中发热者,酌加生地黄天冬各数钱,补而敛之,镇而安之,元阳自归其宅也。

方中用赭石者,因人参虽饶有温补之性,而力多上行,与赭石并用,则力专下注,且赭石重坠之性,又善佐龙骨牡蛎以潜阳也。有下焦真阴虚损,元阳无所系恋而浮越者。其脉象多弦数,或重按无力。其证时作灼热,或口苦舌干,或喘嗽连连。宜用生山药熟地黄各一两,玄参、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甘枸杞各五钱,生杭芍三钱,生鸡内金甘草各钱半。此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若其下焦阴分既虚,而阳分亦微有不足者,其人上焦常热,下焦间有觉凉之时,宜治以《金匮》崔氏八味丸,以生地熟地(原方干地黄即是药局中生地),更宜将茯苓泽泻分量减三分之二,将丸剂一料,分作汤药八剂服之。

有气海元阳大虚,其下焦又积有沉寒锢冷,逼迫元阳如火之将灭,而其焰转上窜者。其脉弦迟细弱,或两寸浮分似有力。其为证∶心中烦躁不安,上焦时作灼热,而其下焦转觉凉甚,或常作泄泻。宜用乌附子、人参、生山药各五钱,净萸肉、胡桃肉各四钱,赭石、生杭芍、怀牛膝各三钱,云苓片、甘草各钱半。泄泻者宜去赭石。此方书所谓引火归原之法也。方中用芍药者,非以解上焦之热,以其与参、附并用,大能收敛元阳,下归其宅。然引火归原之法,非可概用于火不归原之证,必遇此等证与脉,然后可用引火归原之法,又必须将药晾至微温,然后服之,方与上焦之燥热无碍。

有因冲气上冲兼胃气上逆,致气海元阳随之浮越者。其脉多弦长有力,右部尤甚,李士材脉诀歌括所谓直上直下也。其证觉胸中满闷烦热,时作呃逆,多吐痰涎,剧者觉痰火与上冲之气杜塞咽喉,几不能息。

宜治以拙拟降胃镇冲汤(方见“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一节),俾冲、胃之气下降,而诸病自愈矣。

有因用心过度,心中生热,牵动少阳相火(即胆肝中所寄之相火),上越且外越者。其脉寸关皆有力,多兼滑象,或脉搏略数。其为病∶心中烦躁不安,多生疑惑,或多忿怒,或觉热起胁下,散于周身。治用生怀山药细末六七钱,煮作粥,晨间送服芒硝三钱,晚送服西药臭剥两瓦。盖芒硝咸寒,善解心经之热,以开心下热痰(此证心下多有热痰);臭剥性亦咸寒,能解心经之热,又善制相火妄动。至送以山药粥者,因咸寒之药与脾胃不宜,且能耗人津液,而山药则善于养脾胃、滋津液,用之送服硝、剥,取其相济以成功,犹《金匮》之硝石矾石散送以大麦粥也。

有因心肺脾胃之阳甚虚,致寒饮停于中焦,且溢于膈上,逼迫心肺脾胃之阳上越兼外越者。其脉多弦迟细弱,六部皆然,又间有浮大而软,按之豁然者。其现证∶或目眩耳聋,或周身发热,或觉短气,或咳喘,或心中发热,思食鲜果,而食后转觉心中胀满病加剧者。宜用拙拟理饮汤。服数剂后,心中不觉热、转觉凉者,去芍药。或觉气不足者,加生箭 三钱。此证如此治法,即方书所谓用温燥健补脾胃之药可以制伏相火。不知其所伏者非相火,实系温燥之药能扫除寒饮,而心肺脾胃之阳自安其宅也。

上所列火不归原之证,其病因虽不同,而皆系内伤。至外感之证,亦有火不归原者,伤寒、温病中之戴阳证是也。其证之现状∶面赤、气粗、烦躁不安,脉象虽大,按之无力,又多寸盛尺虚。此乃下焦虚寒孤阳上越之危候,颇类寒温中阴极似阳证。然阴极似阳,乃内外异致,戴阳证乃上下异致也。宜用《伤寒论通脉四逆汤,加葱、加人参治之(原方原谓面赤者加葱,面赤即戴阳证)。

特是戴阳之证不一。使果若少阴脉之沉细,或其脉非沉细而按之指下豁然毫无根柢,且至数不数者,方可用通脉四逆汤方。若脉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者,其方即断不可用。曾治王××,年四十余,身形素虚,伤寒四五日间,延为诊视。其脉关前洪滑,两尺无力。为开拙拟仙露汤,因其尺弱嘱其将药徐徐饮下,一次只温饮一大口,防其寒凉侵下焦也。病家忽愚所嘱,竟顿饮之,遂致滑泻数次,多带冷沫,上焦益觉烦躁,鼻如烟熏,面如火炙,其关前脉大于从前一倍,数至七至。知其已成戴阳之证,急用野台参一两,煎汤八分茶盅,兑童便半盅(须用五岁以下童子便),将药碗置凉水盆中,候冷顿饮之。又急用知母、玄参、生地各一两,煎汤一大碗候用。自服参后,屡诊其脉。过半点钟,脉象渐渐收敛,脉搏似又加数,遂急用候服之药炖极热,徐徐饮下,一次只饮药一口,阅两点钟尽剂,周身微汗而愈。

∶此证上焦原有燥热,因初次凉药顿服,通过病所,直达下焦,上焦燥热仍留。迨下焦滑泻,元阳上浮,益助上焦之热,现种种热象,脉数七至。此时不但姜、附分毫不敢用,即单用人参,上焦之燥热亦必格拒不受。故以童便之性下趋者佐之,又复将药候至极凉顿服下。迨迟之有倾,脉象收敛,至数加数,是下焦得参温补之力而元阳收回,其上焦因参反激之力而燥热益增也。故又急用大凉大润之药,乘热徐徐饮之,以清上焦之燥热,而不使其寒凉之性复侵下焦。此于万难用药之际,仍欲用药息息吻合,实亦费尽踌躇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籍目录
  1. 论火不归原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2. 论蛔《原要论》
  3. 论火法《华佗神方》
  4. 论黄湛侯吐血暴证治验《寓意草》
  5. 论火热二门《儒门事亲》
  6. 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7. 论霍乱《刘河间伤寒医鉴》
  8. 论槐花酒《外科理例》
  9. 论霍乱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10. 论滑脉《伤寒发微论》
  11. 论藿乱症《评琴书屋医略》
  12. 论胡麻《苏沈良方》
  13. 论鸡舌香《苏沈良方》
  14. 论后出余气而解《阴证略例》
  15. 论积聚瘕杂虫《华佗神方》
  16. 论喉症治法《喉舌备要秘旨》
  17. 论积热证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8. 论喉症《喉舌备要秘旨》
  19. 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
  20. 论喉证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21. 论疾诊尺《灵枢悬解》
  22. 论喉痹关乎运气而有火湿寒之异《重楼玉钥续编》
  23. 论疾诊尺《内经评文》
  24. 论黑陷血陷紫陷白陷灰陷及气血虚实寒热《冯氏锦囊秘录》
  25. 论纪运(平气)《古今医统大全》
  26. 论黑陷《冯氏锦囊秘录》
  27. 论忌避《痰火点雪》
  28. 论鹤膝风《外科枢要》
  29. 论忌食《痰火点雪》
  30. 论河间说伤寒之误《研经言》
  31. 论忌食《针灸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