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阳病麻黄汤证
《伤寒论》原治伤寒之书,而首论中风者,因中风亦可名为伤寒也(《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然究与真伤寒不同,盖中风病轻伤寒病重,为其重也,而治之者必须用大有力之药,始能胜任,所谓大有力者,即《伤寒论》中之麻黄汤是也。今试论麻黄汤证及麻黄汤制方之义,并详论用麻黄汤时通变化裁之法。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又原文∶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脉象阴阳俱紧,实为伤寒之确征。然紧脉之状最难形容,惟深明其病理,自不难想象而得。脉生于心,心一动而外输其血,周身之脉即一动,动则如波浪之有起伏,以理言之,凡脉之力大者,其起伏之势自应愈大。至紧脉其跳动若有力而转若无所起伏,究其所以然之故,实因太阳为外卫之阳,因为寒所袭,逼之内陷与脉相并,则脉得太阳蕴蓄之热,原当起伏有力以成响应之势,而寒气紧缩之力,又复逼压其脉道使不能起伏,是以指下诊之似甚有力而竟直穿而过,且因其不得起伏,蓄极而有左右弹之势,此紧脉真象也。
至麻黄汤证,全体作疼痛者,以筋骨不禁寒气之紧缩也(铁条经严寒则缩短寒气紧缩之力可知)。其发热者,身中之元阳为寒气闭塞不能宣散而增热也。其无汗恶风者,汗为寒闭内蕴之热原欲借汗透出,是以恶风也。其作喘者,因手太阴肺经与卫共主皮毛,寒气由皮毛入肺,闭其肺中气管,是以不纳气而作喘。
然深究其作喘之由,犹不但此也,人之胸中亦太阳之部位也,其中间所积大气,原与外表之卫气息息相通,然大气即宗气,《灵枢》谓∶“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夫大气既能以贯心脉,是营血之中亦大气所流通也,伤寒之证,其营卫皆为外寒所束,则大气内郁必膨胀而上逆冲肺,此又喘之所由来也。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一升十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去之所以缓麻黄发表之性也。麻黄不但善于发汗,且善利小便,外感之在太阳者,间有由经入府而留连不去者(凡太阳病多日不解者,皆是由经入府),以麻黄发其汗,则外感之在经者可解,以麻黄利其小便,则外感之由经入府者,亦可分消也。且麻黄又兼入手太阴能泻肺定喘,俾外感之由皮毛窜入肺者(肺主皮毛),亦清肃无遗。是以发太阳之汗者不但麻黄,而仲景定此方时独取麻黄也。桂枝味辛性温,亦具有发表之力,而其所发表者,惟在肌肉之间,故善托肌肉中之寒外出,且《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上气咳逆吐吸(吸气甫入即吐出),是桂枝不但能佐麻黄发表,兼能佐麻黄入肺定喘也。杏仁味苦性温,《神农本草经》亦谓其主咳逆上气,是亦能佐麻黄定喘可知,而其苦降之性又善通小便,能佐麻黄以除太阳病之留连于府者,故又加之以为佐使也。至于甘草之甘缓,能缓麻黄发汗之猛烈,兼能解杏仁之小毒,即以填补(甘草属土能填补)出汗后之汗腺空虚也。药止四味,面面俱到,且又互相辅助,此诚非圣手莫办也。
附∶用麻黄汤之变通法
人之禀赋随天地之气化为转移,古今之气化或有不同,则今人与古人之禀赋,其强弱浓薄偏阴偏阳之际不无差池,是以古方用于今日,正不妨因时制宜而为之变通加减也。
麻黄汤原用解其外寒,服后遍体汗出,恶寒既愈,有其病从此遂愈者,间有从此仍不愈,后浸发热而转为阳明证者,其故何也?愚初为人诊病时,亦未解其故。后乃知服麻黄汤汗出后,其营卫内陷之热若还表随汗消散,则其病即愈。若其热不复还表而内陷益深,其热必将日增,此即太阳转阳明之病也。悟得此理后,再用麻黄汤时,必加知母数钱以解其内陷之热,主治伤寒无汗,服后未有不愈者矣(医方篇中有麻黄加知母汤可参观)。大青龙汤治伤寒无汗烦躁,是胸中先有内热,无所发泄,遂郁而作烦躁,故于解表药中加石膏以清内热。然麻黄与石膏并用,间有不汗之时。若用麻黄加知母汤,将知母重加数钱,其寒润之性入肺中化合而为汗,随麻黄以达于外,而烦躁自除矣。
上所论者,麻黄汤原宜加知母矣。而间有不宜加者,此又不得不斟酌也。间有其人阳分虚者,又当于麻黄汤中加补气之药以助之出汗。
一人年近四旬,身体素羸弱,于季冬得伤寒证,医者投以麻黄汤汗无分毫,求为延医,其脉似紧而不任重按,遂于麻黄汤中加生黄 、天花粉各五钱,一剂得汗而愈。
一人亦年近四旬,初得外感,经医甫治愈,即出门作事,又重受外感,内外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周身微形寒战,诊其脉六部皆无,重按亦不见,愚不禁骇然,问其心中除觉寒凉外别无所苦,知犹可治,不至有意外之虑,遂于麻黄汤原方中为加生黄 一两,服药后六脉皆出,周身得微汗,病遂愈。
一人,年过三旬,身形素羸弱,又喜吸鸦片。于冬令得伤寒证,因粗通医学,自服麻黄汤,分毫无汗。
求为诊视,脉甚微细,无紧象。遂即所用原方,为加生黄 五钱。服后得汗而愈。此二证皆用麻黄汤是不宜加知母,宜加黄 者也。
尝治一少年,于季冬得伤寒证,其人阴分素亏,脉近六至,且甚弦细,身冷恶寒,舌苔淡白。延医诊视,医者谓脉数而弱,伤寒虽在初得,恐不可用麻黄强发其汗。此时愚应其近邻之聘,因邀愚至其家,与所延之医相商。愚曰∶“麻黄发汗之力虽猛,然少用则无妨,再辅以补正之品,自能稳妥奏功矣。”遂为疏方∶麻黄钱半,桂枝尖一钱,杏仁、甘草各钱半,又为加生怀山药、北沙参各六钱。嘱其煎汤服后,若至两点钟不出汗,宜服西药阿斯匹林二分许以助其出汗。后果如此服之,周身得汗而愈矣。
曾治邻村李姓少年,得伤寒证已过旬日,表证未罢,时或恶寒,头犹微疼,舌苔犹白,心中微觉发热,小便色黄,脉象浮弦,重按似有力,此热入太阳之腑(膀胱)也。投以麻黄汤,为加知母八钱,滑石六钱,服后一汗而愈。
此证虽在太阳之表与腑,实已连阳明矣。故方中重用知母以清阳明之热,而仍用麻黄解其表,俾其余热之未尽清者仍可由汗而消散,此所以一汗而愈也。至于《伤寒论》中载有其病重还太阳者,仍宜以麻黄汤治之,而愚遇此证,若用麻黄汤时亦必重加知母也。
麻黄汤证有兼咽喉疼者,宜将方中桂枝减半,加天花粉六钱,射干三钱,若其咽喉疼而且肿者,麻黄亦宜减半,去桂枝再加生蒲黄三钱以消其肿,然如此加减,凉药重而表药轻,若服后过点半钟不出汗时,亦服西药阿斯匹林瓦许以助其汗;若服后汗仍不出时,宜阿斯匹林接续再服,以汗出为目标;若能遍体皆微见汗,则咽喉之疼肿皆愈矣。
麻黄汤证,若遇其人素有肺劳病者,宜于原方中加生怀山药、天门冬各八钱。
麻黄汤证,若遇其人素有吐血病者,虽时已愈,仍宜去桂枝以防风二钱代之(吐血之证最忌桂枝),再加生杭芍三钱(按古之一两约折为今之三钱,且将一次所煎之汤分作三剂,则一剂之中当有麻黄三钱),然又宜因时、因地、因人细为斟酌,不必定以三钱为准也。如温和之时,汗易出少用麻黄即能出汗。严寒之时,汗难出必多用麻黄始能出汗,此因时也。又如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气候温暖,人之生于其地者,其肌肤浅薄,麻黄至一钱即可出汗,故南方所出医书有用麻黄不过一钱之语。至黄河南北,用麻黄约可以三钱为率。
至东三省人,因生长于严寒之地,其肌肤颇强浓,须于三钱之外再将麻黄加重始能得汗,此因地也。至于地无论南北,时无论寒燠,凡其人之劳碌于风尘,与长居屋中者,其肌肤之浓薄强弱原自不同,即其汗之易出不易出,或宜多用麻黄,或宜少用麻黄,原不一致,此因人也。用古人之方者,岂可胶柱鼓瑟哉!

- 太阳病麻黄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机条文《思考中医》
- 太阳病脉证三条《伤寒贯珠集》
- 太阳病桂枝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时相《思考中医》
- 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发热续法《医学纲目》
- 太阳病小青龙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大陷胸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小陷胸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大青龙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太阳病要《思考中医》
- 太阳病《医学纲目》
- 太阳病用柴胡汤法《千金翼方》
- 太阳病《中医词典》
- 太阳病用承气汤法《千金翼方》
- 太阳病《中医名词词典》
-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千金翼方》
- 太阳表证诗《医学实在易》
- 太阳病用麻黄汤法《千金翼方》
- 太阳本义《思考中医》
- 太阳病用青龙汤法《千金翼方》
- 太阳本经伤寒《轩岐救正论》
-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千金翼方》
- 太阳本病述古《伤寒指掌》
- 太阳病愈时日及欲解之候与传经之证六条《伤寒贯珠集》
- 太阳本病《伤寒悬解》
- 太阳病杂疗法《千金翼方》
《医学衷中参西录》
- 作者:张锡纯 朝代:清 年份:公元1909年
- 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
- 医方·(二)治阳虚方
- 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
- 医方·(四)治喘息方
- 医方·(五)治痰饮方
- 医方·(六)治肺病方
- 医方·(七)治吐衄方
- 医方·(八)治心病方
- 医方·(九)治癫狂方
- 医方·(十)治痫风方
- 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
- 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
- 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
- 医方·(十四)治膈食方
- 医方·(十五)治呕吐方
- 医方·(十六)治霍乱方
- 医方·(十七)治泄泻方
- 医方·(十八)治痢方
- 医方·(十九)治燥结方
- 医方·(二十)治消渴方
- 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
- 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 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
- 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
- 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 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
- 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
- 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
- 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
- 1.玉烛汤
- 2.理冲汤
- 3.理冲丸
- 4.安冲汤
- 5.固冲汤
- 6.温冲汤
- 7.清带汤
- 8.加味麦门冬汤
- 9.寿胎丸
- 10.安胃饮
- 11.大顺汤
- 12.和血熄风汤
- 13.滋阴清胃汤
- 14.滋乳汤
- 15.消乳汤
- 16.升肝舒郁汤
- 17.资生通脉汤
- 医方·(三十)治眼科方
- 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
- 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
- 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
- 药物
- 1.石膏解
- 2.人参解
- 3.西洋参解
- 4.黄解
- 5.山萸肉解
- 6.白术解
- 7.赭石解
- 8.山药解
- 9.地黄解
- 10.甘草解
- 11.朱砂解
- 12.鸦胆子解
- 13.龙骨解
- 14.牡蛎解
- 15.石决明解
- 16.玄参解
- 17.当归解
- 18.芍药解
- 19.芎解
- 20.大黄解
- 21.朴硝、硝石解
- 22.浓朴解
- 23.麻黄解
- 24.柴胡解
- 25.桂枝解
- 26.三七解
- 27.滑石解
- 28.牛膝解
- 29.远志解
- 30.龙胆草解
- 31.半夏解
- 32.栝蒌解
- 33.天花粉解
- 34.干姜解
- 35.生姜解
- 36.附子、乌头、天雄解
- 37.肉桂解
- 38.知母解
- 39.天门冬解
- 40.麦门冬解
- 41.黄连解
- 42.黄芩解
- 43.白茅根解
- 44.苇茎、芦根解
- 45.鲜小蓟根解
- 46.大麦芽解
- 附∶麦苗善治黄胆
- 47.茵陈解
- 48.莱菔子解
- 49.枸杞子、地骨皮解
- 50.海螵蛸、茜草解
- 51.罂粟壳解
- 52.竹茹解
- 53.沙参解
- 54.连翘解
- 55.川楝子解
- 56.薄荷解
- 57.茯苓、茯神解
- 58.木通解
- 59.蒲黄解
- 60.三棱、莪术解
- 61.乳香、没药解
- 62.常山解
- 63.山楂解
- 64.石榴解
- 65.龙眼肉解
- 66.柏子仁解
- 67.大枣解
- 68.胡桃解
- 69.五味子解
- 70.萆解
- 71.鸡内金解
- 72.穿山甲解
- 73.蜈蚣解
- 74.水蛭解
- 75.蝎子解
- 76.蝉蜕解
- 77.羚羊角解
- 78.血余炭解
- 79.指甲解
- 医论
- 1.六经总论
- 2.太阳病桂枝汤证
- 3.太阳病麻黄汤证
- 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 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 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 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 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
- 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 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 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 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 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 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 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 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
- 18.阳明病白虎汤证
- 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 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 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
- 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
- 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 24.阳明病猪苓汤证
- 25.阳明病四逆汤证
- 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 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 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 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 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 31.太阴病桂枝汤证
- 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 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 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 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 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 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 38.少阴病桃花汤证
- 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 40.少阴病苦酒汤证
- 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 42.少阴病真武汤证
- 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 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 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 46.厥阴病乌梅丸证
- 47.厥阴病白虎汤证
- 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 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 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
- 51.温病遗方
- 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 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 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 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 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 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 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 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 60.论脑贫血治法
- 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
- 62.论心病治法
- 63.论肺病治法
- 64.总论喘证治法
- 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 66.论胃气不降治法
- 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 68.论痢证治法
- 69.论肠结治法
- 70.论结胸治法
- 71.论霍乱治法
- 72.论肝病治法
- 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
- 74.论水臌气臌治法
- 75.论血臌治法
- 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
- 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 78.论火不归原治法
- 79.论腰疼治法
- 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
- 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
- 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
- 83.论鼻渊治法
- 84.详论咽喉证治法
- 85.论喉证治法
- 86.详论猩红热治法
- 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 88.论女子瘕治法
- 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 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
- 医话
- 1.临症随笔
- 2.诊余随笔
- 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
- 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 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
- 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
- 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
- 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
- 9.痫疯治法
- 10.小儿痉病治法
- 11.癞证治法
- 12.治梦遗法
- 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
- 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
- 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 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
- 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
- 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
- 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
- 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
- 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
- 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
- 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
- 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
- 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
- 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
- 27.答刘××问七伤
- 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
- 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 30.答徐××问腹疼治法
- 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
- 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
- 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
- 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
- 35.答吴××问病
- 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
- 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
- 38.答王××质疑
- 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
- 40.答任××问病三则
- 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
- 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
- 43.治疯犬伤方
- 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
- 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
- 医案·(一)虚劳喘嗽门
- 1.虚劳证阳亢阴亏
- 2.虚劳兼劳碌过度
- 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
- 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
- 5.劳热咳嗽
- 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
- 7.肺劳痰喘
- 8.肺劳喘咳
- 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
- 10.肺病咳嗽吐血
- 11.肺病咳吐脓血
- 12.肺病咳吐痰血
- 医案·(二)气病门
- 医案·(三)血病门
- 医案·(四)脑充血门
- 医案·(五)肠胃病门
- 医案·(六)头部病门
- 医案·(七)肢体疼痛门
- 医案·(八)肿胀门
- 医案·(九)黄胆门
- 医案·(十)痢疾门
- 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
- 医案·(十二)不寐病门
- 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
- 医案·(十四)伤寒门
- 医案·(十五)温病门
- 1.温病兼大气下陷
- 2.温病兼气虚气郁
- 3.温病兼吐泻腿抽
- 4.温病少阴证
- 5.温病结胸(一)
- 6.温病结胸(二)
- 7.温病(一)
- 8.风温
- 9.风温兼伏气化热
- 10.温病兼痧疹
- 11.温病兼劳力过度
- 12.温病兼下痢
- 13.温病兼脑膜炎
- 14.温热泄泻
- 15.温病兼虚热
- 16.温病体虚
-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 18.温病兼下痢
- 19.温病兼下痢
- 20.暑温兼泄泻
- 21.温病(二)
- 22.温病兼项后作疼
- 23.温病兼胁疼
- 24.风温兼喘促
- 25.秋温兼伏气化热
- 26.温病兼呕吐
- 27.温病兼呕吐
- 28.温病兼衄血便血
- 29.温疹
- 30.温疹兼喉痧
- 31.温病兼喉痧痰喘
- 32.温病兼喉疼
- 33.温病兼阴虚
- 34.温病兼喘胀
- 35.温病兼虚热
- 36.温病兼吐血
- 37.温病兼冲气上冲
- 医案·(十六)疟疾门
- 医案·(十七)霍乱门
- 医案·(十八)妇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