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籍目录

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其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至传经已深,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温,皆宜治以白虎汤。而愚用白虎汤时,恒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即但用白虎汤,亦恒有服后即汗者。因方中石膏原有解肌发表之力,故其方不但治阳明府病,兼能治阳明经病,况又少加辛凉之品引之,以由经达表,其得汗自易易也。拙拟寒解汤后载有医案可参阅。该方原治寒温证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苔白而欲黄,其脉洪滑或兼浮,或头犹觉疼,或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果如方下所注证脉,服之复杯可汗,勿庸虑其不效也。盖脉象洪滑,阳明府热已实,原是白虎汤证。至洪滑兼浮,舌苔犹白,是仍有些些表证未罢。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热,复少用连翘、蝉蜕之善达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热仍还于表,作汗而解。斯乃调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

至其人气体弱者,可用补气之药助之出汗。寒解汤潞党参即可(寒解汤下载有治一叟年七旬,素有劳疾,薄受外感即发喘逆一案可参阅)。

若阴分虚损者,可用滋阴之药助之出汗。若熟地玄参、生山药枸杞之类大润之剂峻补真阴,济阴以应其阳,设病有还表之机,必汗出而愈。

至其人阳分阴分俱虚,又宜并补其阴阳以助之出汗。张景岳曾治一叟得伤寒证,战而不汗。于其翌日发战之时,投以大剂八味地黄汤,须臾战而得汗。继因汗多亡阳,身冷汗犹不止,仍投以原汤,汗止病亦遂愈。用其药发汗,即用其药止汗,是能运用古方入于化境者也。

至少阳证为寒热往来,其证介于表里之间,宜和解不宜发汗矣。然愚对于此证,其热盛于寒者,多因证兼阳明,恒于小柴胡汤中加玄参八钱,以润阳明之燥热。其阳明之燥热化而欲散,自能还于太阳而作汗,少阳之邪亦可随汗而解。其寒盛于热者,或因误服降下药虚其气分,或因其气分本素虚,虽服小柴胡汤不能提其邪透膈上出,又恒于小柴胡汤中加薄荷叶二钱,由足少阳引入手少阳,借径于游部(手足少阳合为游部)

作汗而解。此即《伤寒论》所谓“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也。”然助以薄荷则出汗较易,即由汗解不必蒸蒸而振,致有战汗之状也。

至于当用承气之证,却非可发汗之证矣。然愚临证经验以来,恒有投以三承气汤,大便犹未降下而即得汗者。盖因胃府之实热既为承气冲开,其病机自外越也。若降之前未尝得汗,既降之后亦必于饮食之时屡次些些得汗,始能脉净身凉。若降后分毫无汗,其热必不能尽消,又宜投以竹叶石膏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将其余热消解将尽,其人亦必些些汗出也。此所谓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衷中参西录》书籍目录
  1.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医学衷中参西录》
  2. 伤寒肺痿候《诸病源候论》
  3. 伤寒伏脉辩《伤寒六书》
  4. 伤寒方论《丹溪手镜》
  5. 伤寒伏阴脉大论用药之误《伤寒六书》
  6. 伤寒犯内伤《奇效简便良方》
  7. 伤寒妇人十指冷口唇紫色六十六法《针灸神书》
  8. 伤寒烦躁《圣济总录》
  9. 伤寒附法《医宗金鉴》
  10. 伤寒烦闷候《诸病源候论》
  11. 伤寒附法《伤寒心法要诀》
  12. 伤寒烦渴秘方《华佗神方》
  13. 伤寒附法(太医院院使钱编辑)《医学从众录》
  14. 伤寒烦渴方九首《外台秘要》
  15. 伤寒附法补《医学从众录》
  16. 伤寒烦渴《圣济总录》
  17. 伤寒腹满候《诸病源候论》
  18. 伤寒烦候《诸病源候论》
  19. 伤寒腹痛《冯氏锦囊秘录》
  20. 伤寒发疹《冯氏锦囊秘录》
  21. 伤寒腹痛《幼幼新书》
  22. 伤寒发颐《外科正宗》
  23. 伤寒腹胀《中医词典》
  24. 伤寒发颐《中医词典》
  25. 伤寒腹胀《症因脉治》
  26. 伤寒发豌豆疮《圣济总录》
  27. 伤寒腹胀秘方《华佗神方》
  28. 伤寒发热病六十四法《针灸神书》
  29.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伤寒总病论》
  30. 伤寒发热《明医杂着》
  31. 伤寒干呕《圣济总录》